骨科专家方先之事略
方先之大夫是我国著名的骨科专家,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骨科医疗事业,在临床,科研,培养骨科人才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令人痛心的是,正当他在事业上突飞猛进的肘候,于一九六八年六月二十九日,年仅六十二岁,就过早地离开了人间。他的逝世是我国骨科医疗事业的巨大损失。
搜集整理方先之的史料,不仅是和他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同志的深切愿望,也是我国骨科医疗史上所不可缺少的一页。因此,在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协助下,先后召开过,四次座谈会,搜集资料。参加座谈会的同志有:郭巨灵,邸建德、陶舜,袁世祥,费起礼、王学媛、王慧,又分别访问了李瑞宗,张纪正,屈鸿瀚等同志。参加过方先之主持的骨科医师进修班的学员们,听到我们搜集方先之的资料,从上海,杭州、郑州、石家庄,长春以及内蒙等地纷纷来信,提供了他们所知道的材料。这篇史料就是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我们的亲身见闻综合整理写成的。
一.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北京协和医院被迫停办,方先之,张纪正和柯应夔等原协和医院医师来到天津,筹办天和医院,意思是天津的协和。天和医院于一九四二年七月一月开业,方先之负责骨科,兼看外科,助手是郭巨灵,周映清。过去我国的医疗事业不发达,遇有摔伤骨折或其它骨病患者,只能就医于传统的“正骨科”,找西医治疗的较少。因此骨科门诊开业以来,前来就诊者日益增多,骨科病床不敷使用。于是方先之决定筹办天津骨科医院。
方先之浙江诸暨人,一九零六年二月二十四日生。一九二五年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医预科,一九二八年入北平协和医学院。一九三三年毕业后,以成绩优异留校工作九年,作过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助教,讲师,副教授,并曾到美国进修骨科。
方先之在津曾为周学熙的夫人治过病,深得信任。周学熙担任过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在北方经营许多大企业,社会声望高,方先之以创办骨科医院之事求助于他。周学熙慨然应允,出面组成骨科医院董事会,成员包括开滦煤矿孙章甫,寿丰面粉公司孙冰如,盐业银行陈亦侯,启新洋灰公司陈范有,周叔涛,上海银行朱继珊,地方士绅徐世章,久安信托公司周志辅,结核病院郭德隆等。虽然董事们没有对骨科医院投资,但在物资和资金周转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方先之从岳父家借到四千元作为开办费。一九四四年八月一日,骨科医院在沙市道正式开业。
刚开始时,医院的规模很小,只有十张病床,分一,二,三等,还设有等外床和包干床,用来照顾穷苦病人。初期医护及工作人员仅十人。方先之除主持医疗外,象化验,挂号等,祥样都干。他常说:“这是个医院,不是我个人的财产。”
方先之的精湛医术在社会上赢得了声誉,骨病患者纷纷慕名而来,医院设备不敷使用,乃在一九四六年迁至长沙路,病床增至四十张。当时的助手医生有周映清,郭巨灵,陶舜,王宝泉,孔令震,护理有刘志平,李宝珍,王玉荣等。
天津解放以后,方先之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精神焕发地把全部精力倾注于骨科医疗事业中去。一九五零年抗美援朝发起以后,方先之满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热忱,首批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奔赴前线救护伤员。在气温降至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天气之下,方先之每天从早到晚都坚持手术,千方百计地减轻伤员的痛苦。一九五一年方先之圆满完成任务,回到天津。
一九五二年开始,方先之在人民医院任骨科主任。当时骨—科医生比较少,因而许多病人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预后很坏,有的甚至导致残废。事业的责任感驱使着方先之,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他考虑,如果能成立一个骨科医师学习班,每年培养三、四十人,十年后局面必定改观。他遂和刘润田等医师联名上书中央卫生部,申请成立骨科医师进修班。
一九五三年,中央卫生部批准方先之的建议并委托他在天津创办了全国骨科医师进修班,每年一期。到“文化大革命”期间共办了十五期,被迫中断,后又恢复,至目前已办封二十六期。每期四十人,因要求学习的人太多,在不影响进修班学习进度的同时,还办了半年结业或不定期的其它专业学习班。学员总数超过一千五百多人。这些学员现在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少人己成为技术骨干。
方先之对工作精益求精,对病人极端负责,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成绩显著,党和人民给了他很大荣誉,他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人民代表,天津市政协常委,他还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分社副主委。一九五六年出席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一九六三年代表我国出席了在罗马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外科学会,一九六四年出席了在开罗召开的第一届亚非医学会议。
方先之不仅精通骨科,对内科、外科,病理都有很深的造诣。他曾发表过论文八十四篇,其中:关于骨科的二十四篇,骨关节结核的十一篇,骨肿瘤的七篇,其它三十三篇,另有九篇是用英文写的。著作有(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与尚天裕合作),分别于一九五六年和一九六六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