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1953年(咸丰三年)受命随工部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练,后在安徽巡抚幕府中任职,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958年冬转至江西,入曾国藩幕府。1861年编练淮军,次年(同治元年)调上海,在外国侵略者支持下进攻太平军,升任江苏巡抚。伙同“常胜将军”屠杀太平军攻取苏常。1865年署两江总督,次年继曾国藩任钦差大臣,节制各军专办镇压捻军事务。1876年至1868年间,镇压了东、西捻军。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清廷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洋务派的首领。后又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才卸任。
李鸿章从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迄1895年卸任,驻节天津达二十五年。1870年到任伊始,即从其前任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手中接管了数年无成的天津机器局,经过整顿扩充,开始承建清政府所需的军火武器,同时仍控制以前由淮军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1872年创立轮船招商局于上海,并设立分局于天津紫竹林南。1875年奉命督办北洋海防,开始筹办北洋水师。1878年设立开平矿物局,开采唐山煤矿。1879年设水师营务处于天津,办理海军事务。同年首先架设从北塘到天津的电报线路。1880年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并在济南、镇江、上海等处设分局,同时开办电报学堂于天津。又在天津制造局东设立北洋水师学堂,在大沽海神庙设立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1881年在天津法租界设立北洋医学堂。1886年在天津唐家口设立北洋武备学堂。1897年组成天津铁路公司。1888筑成开平经阎庄、芦台到天津的津沽铁路,嗣即以天津为中心修筑新线。1890年兴办从山海关经沈阳到吉林,南至营口的关东铁路。同时为了保持北洋地区的淮系地位,巩固淮系的势力,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积极筹建淮系北洋海军。1888年淮系北洋海军成军,共有大小军舰25艘,是中国第一支正规化的近代海军。为培养海军人才,李鸿章派遣留学生赴外国学习海军和造船,派遣驻外公使办理军火,船舰事宜。在对外交涉中一贯妥协。1876年与英国签定《烟台条约》。1885年中法战争中,与法国订立《中法新约》。中日甲午战争中,避战求和,招致战争失败和北洋海军覆灭,签定《马关条约》。1896年访俄,签定《中俄条约》。1899年至1900年间任两广总督。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被认为议和全权大臣,与庆亲王奕眶代表清政府于次年签定《辛丑条约》。遗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传世。
李鸿章兴办上述事业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机器、新知识、新希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近代化转型。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