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事件名称 |
洋务运动 |
|
发生时间 |
同治、光绪年间 |
|
发生地点 |
中国 |
|
分类 |
K25 |
|
主题词 |
洋务运动 近代 李鸿章 |
|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同治、光绪年间清政府所进行的与资本帝国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的活动。主要内容为: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工业,以及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为总理各国事物衙门,由恭亲王奕忻、文祥等人主持,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则是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他们被称为“洋务派”。在这些人中,李鸿章经办的洋务最多,历时最久,影响最大,成为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等人聘用外国军官,购买枪炮,训练军队,制造枪炮和船舰,在他的主持下相继创办了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在短短几年中,就已经具备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用于装备近代化的军队。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化军事工业企业,是中国首次出现的中国人自己的资本主义工业,这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70年代起,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建立起北洋水师,先后购置英、德旧军舰二十五只,招募英、德人为教习,进行训练。同时派遣留学生赴外国学习海军和造船,派遣驻外公使办理军火、船舰事宜。1880年李鸿章委任德璀琳、清政府官吏罗丰禄等,建立了大沽船坞,为北洋水师装配、修理船只。1881年设立了北洋水师学堂,1886年设立了北洋武备学堂,这些学堂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七十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矿务局、电报局等相继出现。1872年,李鸿章主持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并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地建立了分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1877年李鸿章派人创设了开平矿物局。1878年3月,在李鸿章主持下,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上海五处,仿效西方做法,试办邮政,这是中国近代邮政之始。1879年试设天津至大沽的电报,并于第二年在天津设立电报局。光绪七年,经他奏请,天津至上海的陆路电线敷设成功并投入使用,这是中国正式开办的第一条陆路电线。 1880年,左宗棠创办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同年,李鸿章又派人创办了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近代纺织业从上海、宁波、镇江、武昌等地向全国蔓延开来。1881年李鸿章力排旧势力的反对,拒不理会清政府“铁路断不宜开”的指示,支持唐廷枢建造了从唐山到胥各庄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在他大力推动推动下,近代铁路建造事业日益广泛展开,仅经他主持修筑的铁路就达200公里以上。
1885年清政府设立海洋衙门后,加速购置船舰,建立北洋海军,并继续开办一批军事工业和工矿企业。所办企业在技术和原料方面依赖外国,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与垄断性,所建陆军和海军,在中法战争中已经暴露了它的腐败,经中日甲午战争更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洋务运动遂告失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