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
第二批
市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批
第二批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批
第二批
评 剧
视 频
宝坻评剧起源于十八世纪 ,成型于清光绪年间 。早年曾称其为“京东蹦蹦戏”。它是在原县养济院所唱的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当时县府对养济院收容的老弱病残人的粮米供应不足,他们只得手打竹板,口唱莲花落,四处乞讨度日。县内的一些艺人将从东北流入来的蹦蹦舞与莲花落融为一体,改为由一生一旦打地摊演出,演员自打竹板,且唱且舞,唱罢讨些粮米。后又发展成旦拿丝绢,生操纸扇,以第三人称对口演唱故事,称“唱对口”。同时,宝坻评剧还借鉴了河北梆子、京剧等剧种,吸收了县内流行的“地头调”和“ 娃娃腔 ”等唱腔。这时民间戏班增多,涌现出了一批优秀艺人,养班唱戏盛
行,并开始向外县和大城市流动演出。清光绪末年,宝坻县第二 、三代蹦蹦戏戏班,于1908年初入北京演出,据说曾得到过西太后的赞赏。它的发展对天津评剧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当时的著名艺人经常往返于津、宝之间的剧场。
宝坻评剧随着唱腔的演变发展,在艺人中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以林亭口为界,分为东路评剧 、西路评剧。东路评剧朴实 、委婉,西路评剧高亢 、豪放。唱腔接近当地语言,带有乡土味 ,自然流畅,易于上口,人们都乐于演唱。
宝坻评剧艺人为了生存,从小曲到大戏,从演唱剧目到演唱水平和技能,不断地更新 、提高。宝坻评剧的各个发展阶段,都反映出各时期当地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状况,它的发展史,亦是宝坻人民的一部生活史。
宝坻评剧于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更多剧目欣赏:
《卖妙郎》
《村南柳》
《回杯记》
《夕阳红》
《花木兰》
《拜月记》
《凤还巢》
《珍珠衫》
《祥林嫂》
《牛郎织女》
《九九艳阳天》
《卖油郎独占花魁》
更多图片欣赏:
01:
1909年德国百代公司为宝坻籍蹦蹦戏(评剧)演员张金红灌制的唱盘《王小赶脚》、《蓝桥会》
02:
1986年宝坻评剧团创作演出的《张妈买驴》一剧,在首屇天津戏剧节获多项大奖。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同志接见主要演员
03:
1986年宝坻评剧团在宝坻影剧院接受文化部审查节目时的剧照
04:
1991年、宝坻举办中国评剧名家演出盛会,全国近百名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前来献艺
05:
1991年春节前,宝坻组织全国评剧名家荟萃时宝坻籍演员及宝坻籍第三代老艺人刘宝山弟子合影。
前排左一刘小楼、左二鲜灵
霞、左三刘宝山大女儿。二排左一王金章(孔广山之徒)、左二杨淑芳(孔广山夫人)、左三高婉华(刘小楼夫人)、左四马
淑华(孔广山学生)、左五李少容(孔广山之徒)、左六黄佩珠(李少容夫人)、三排邵家友(天津评剧院)
06:
2004年宝坻文化局组织全区业余团队文艺调演演出评剧剧目
07:
宝坻区文化局与广电局联合开办的电视栏目《开心双休日评剧擂台赛》,受到了剧迷的热烈欢迎
08:
评剧第三代传人宝坻籍演员孔广山,1953年剧照《刘伶醉酒》
09:
评剧第三代传人宝坻籍赵连喜(赵丽蓉之兄)在中国评剧院演出《金沙江畔》剧照
10:
在贵州省评剧团的宝坻籍演员李艳文(右一)演出《牛郎织女》剧照
11:
赵丽蓉1985年在宝坻影剧院演出《花为媒》剧中饰阮妈
珍贵老照片: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