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公开-政务信息>>专题专栏>>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
  为更好地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未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1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联合召开“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来自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研究单位和一线文化企业的20位代表参加了座谈会,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畅谈学习体会。本版特整理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决定》 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
  王家新 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全面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
  当前,国有文化企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推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事关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的全局。要根据中央统一部署,理顺出资人管理体系,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坚持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要创新出资人管理方式,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精神,建立国有文化资本监管机构—运营机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的三级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在此基础上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提高文资监管科学化水平。
  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完善管理流程和内控机制,确保权责明确、高效运转,努力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 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业绩为基础、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相挂钩的业绩考核制度,培养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落实股权董事、监事职能,维护出资人权益。
  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健全引领机制。与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建立国有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机制,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使国有文化企业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力量;与文化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完善国有文化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数字生产能力,使国有文化企业成为文化科技创新的先导力量;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结合起来,创新国有文化企业“走出去”模式,构建产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双轮驱动的“走出去”新格局,使国有文化企业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中坚力量。
  《决定》 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
  高书生 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
  意识形态管理的一大创举
  文化体制改革10年,大量的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已转制为企业,民营文化企业不断增加,使宏观管理的对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主要是文化事业单位,现在主要是文化企业。微观改革上的“破”,倒逼宏观改革上的“立”:管理手段要丰富,管理方式要创新,管理体制要完善,与微观改革相呼应、相对应、相适应。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就是改革、发展和管理三位一体联动的体现。
  受习惯性思维影响,过去总是以为文化企业不好管理, 只有文化事业单位才可靠。 与这一认识相关联,常常会把市场和资本、导向对立起来看。不同于工商企业,文化企业是创作生产精神产品的,是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这一特殊性要求文化企业必须自觉地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充分体现文化企业的特殊性,文化体制改革过去曾进行过积极探索,一是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把管资产与管人、管事和管导向结合起来,为意识形态管理增加了一种新手段;二是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要在公司治理结构上作出特殊制度安排,包括设立编辑委员会,在内容生产上由总编辑把关。《决定》提出特殊管理股制度,在文化企业内容生产上又加了“一把锁”,为在特定问题上行使“一票否决权”提供了制度保证,是意识形态管理的一大创举,必将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前迈进一大步。
  从加强意识形态管理看,宏观管理要建立更牢固的微观基础。意识形态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底线。当前要进一步调动文化企业的积极性,使其在内容导向上切实负起责任,实现特殊管理股制度,有利于文化企业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在内容把关上强化自律,最终形成宏观管理微观化,党委、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决定》 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思路
  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文化产业要不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我认为同样需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就必须按照市场配置资源,很重要的就是促进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文化产业管理部门来说,不同文化产业管理部门职能相互协作、相互渗透同样是大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对文化的理解要从“小文化”拓展到“大文化”,从更宽阔的视野去把握文化产业发展规律。
  三中全会在谈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提出,要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这是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理解。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握两者的不同点,而且还要看到两者的交叉点。就是说,公共文化服务不能由文化事业单位独家包办,要引入竞争机制,使公共文化产品提供做到社会化。这也意味着经营性文化企业同样可以参与公共文化产品服务。
  三中全会提出,要明确不同文化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这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事业单位来说是一个机制创新。我认为,这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将通过试点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要设立章程,完善绩效考核机制。这些文化事业单位不再是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而是独立运行、接受社会监督的主体,以确保其运行规范、透明、有效率。
  
  下一页
                                           2013-11-26
                                        (新闻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