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公开-政务信息>>专题专栏>>文化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 攻坚克难
文化体制改革 造福文化民生
 
 

  人民满意不满意、 高兴不高兴、 赞成不赞成, 是检验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标准。评价文化体制改革,也应坚持这一标准。9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在一系列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准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和文化领域引进外资;通过分离改制、整体改制和股份制改造等手段使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转换机制; 新闻媒体实行宣传与经营“两分开”;建立健全文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转变政府的文化职能……文化体制改革在改变我国文化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活力不够的弊端的同时,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群众的满意与支持,是这项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
  改革:激发文化事业活力
  惠民工程扩展公共文化服务,缩小城乡区域文化差距
  文化体制改革缩小了城乡、区域的文化差距,更好地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长期以来,我国的基层文化建设始终面临着一个城乡和地区差距的问题,当东部发达地区建起了富丽堂皇的图书馆、音乐厅、大剧院时,西部欠发达地区有的图书馆缺乏经费十年没有购进一本新书;当城市的孩子在书店、博物馆里流连忘返的时候,许多农村的孩子却连基本的字典、课外书都不足。这种巨大的文化落差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地步。
  9年来,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开展公共文化建设,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日臻完善。据统计,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启动以来, 各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是过去几十年的总和。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速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目前我国共有3020个博物馆, 2884个图书馆,3264个文化馆,40118个文化站,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6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638个,建立了世界覆盖人口最多的广播电视网,其综合覆盖率高达97%。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相继启动,扎实推进。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差距显著缩小。 今天,无论是在青藏高原,还是在内蒙草原,无论是在安徽的山区,还是在浙江的海岛,一座座书屋、一间间文化站拔地而起,有效缓解了基层和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公共文化的公共性在便利、基本、均等、普惠的原则上得到彰显。
  从2008年起,我国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陆续免费开放。截至2010年,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的总数达1749家,2008年至2010年间免费接待观众达13.4亿人次。免费开放、降低门槛、提升服务……公共文化机构向着回归公益属性迈出了一大步。
  改革:释放文化产业潜力
  转企改制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崛起

  文化体制改革增强了文化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化单位在行政主导的体制框架下运行,活力不足,文化产品的总量与质量与群众的期待相距甚远。同时,文化资源难以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配置,市场主体的缺乏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实力弱小,与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不相符合,也难以适应文化竞争的要求。
  9年来, 文化体制改革紧紧抓住经营性文化单位的体制机制改革这个关键,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成效显著。大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进行企业工商注册登记, 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法人。曾经靠吃财政“皇粮”生存的事业单位转变成面向市场的企业, 事业人变成了企业人。合格市场主体的增多使我国文化市场变得空前活跃,文化产品的供给大幅提升,群众的文化选择前所未有的多。截至2011年底,已有近1200家国有文艺院团、570余家国有出版社、 1600多家报刊完成转企改制。这些新型市场主体在脱离了行政“襁褓”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起来。不但传统的图书、舞台、影视获得了大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出版、网络视频、手机阅读等新型产业也迅猛崛起,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统计,自2004年以来,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率都在15%以上,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高6个百分点。2008年、2009年即使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我国文化产业仍逆势上扬。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4年的1.94%提高到2010年的2.75%;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湖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新的支柱产业。
  改革:推动精品力作涌现
  提升文化产品质量,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发展、向改革要效益,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我国文化的面貌焕然一新了。文化企业实力大增,文化产品数量与质量双双提升,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软实力大幅增强。全国人民同读一本书、同唱一首歌、同看一台戏的文化贫乏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在文化体制改革之前, 我国每年的电影产量基本没超过100部, 电影票房不过八九个亿。而2011年,我国生产了近700部电影,电影票房超过130亿,其中国产电影票房连续8年超过进口影片,占据了票房的半壁江山。通过文化体制改革,电影业降低准入门槛,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大批民营公司和社会资本涌入电影业。《英雄》、 《非诚勿扰》、《集结号》等过亿元票房大关的国产大片绝大多数是民营公司拍摄的。 截至目前,有300多家民营影视制作公司进入电影制片业,所投拍的影片占国产影片产量的70%以上。
  在文化体制改革之前,我国没有一家出版企业的资产和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而2011年,“双百亿”的出版传媒集团已有江苏凤凰等4家。出版业的上市公司也从寥寥数家发展到目前的47家。 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出版企业的版权输出能力大幅增强,版权引进与输出之比从高峰期的15∶1缩小至3∶1,2010年全国输出版权超过5000种,远远超过了《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3000种的目标。
  今天,我国每年出版图书30多万种,拍摄电影700多部,电视剧15000集,动漫22万分钟……主要文化产品的数量皆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43.9亿美元, 中华文化正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丰富多彩的各类节目,遍及城乡的文化设施正在成为群众生活的好伴侣。可以说,文化搞改革,群众得实惠。

                                                   2012-04-23
                                                (新闻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