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天津儿艺特色“人偶同台”让舞台呈现多样化
继承创新,小偶戏有大学问

 
    由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演出的大型木偶剧《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日前与本市小观众见面了。《西游记》的经典情节、偶剧与现代表现手法的三结合,让网络多媒体时代的小观众看得很过瘾,实属不易。
  木偶的历史在中国有千年之久。如今偶戏(剧)在中国拥有多种风格、流派。如:泉州嘉礼戏,漳州布袋戏,广东杖头,潮州铁枝,合阳线戏,吴桥扁担戏,四川大木偶等等。1976年天津木偶剧团排演的首台木偶大戏就是《三打白骨精》,曾引起轰动。1985年,木偶剧团扩建为天津市儿童艺术剧团,天津儿艺继承了演“偶戏”的优良传统。
  偶戏(剧)在上世纪50年代曾有“千团万戏”的蓬勃之势,如今在全国的舞台上却鲜有呈现。这其中有发展转型的阵痛,也有人才断档的危机。学好偶戏没有苦功夫是不行的,就拿其中的一类——扁担戏来说,一根扁担可以挑起全部家当:乐器、影人、道具、小型舞台等。演员右手操作偶的头,左手操作偶的两只手。不同角色的性格区别最终体现在手腕、臂膀毫厘之间的动作差异,可以说操作木偶就是给其“注入灵魂”。天津儿艺的副团长马路曾说:“木偶没有生命、没有灵魂,牵引才是关键。正义牵引着孙大圣,邪恶牵引着白骨精。对于木偶操手,好的灵魂、好的牵引,即有好的角色。”
  从戏剧的角度讲,“偶”的形象在具体和抽象之间,其意境在写实与写意之间,这是表演最有味道的地方。拿《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来说,所有观众都看得出来是演员操作木偶演出。正因为明知是假,观众反而会主动用心去体会故事、角色所表现出的那份真实情感。这是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的创作。一些舞台上所使用的象征、比喻、夸张等表现方式,用偶来呈现反而更有优势。比如剧中前一幕师徒四人还在与观众互动对话,下一幕就已经走到了山上,为观众呈现取经四人在山间行路的远景。作为天津儿艺特色的“人偶同台”,更是发挥了各自的色彩,让舞台呈现更加多样化。小小偶戏(剧)可不是单纯的“小儿科”,如何能让偶戏(剧)在当下的舞台焕发新的生命力,那就靠当代艺术工作者的智慧,让艺术继承和创新了。
  让人欣喜的是,为了让木偶艺术更好地传承发扬,北方演艺集团以天津儿艺现有木偶演员为班底,建立了“木偶艺术研究中心”。该中心启动了“木偶演员培养计划”,未来木偶戏(剧)的年轻继承者已经“在路上”。


 
 
                                2018-07-17
                            (新闻来源:今晚网-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