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
|
艺术动态 |
|
|
天津人艺以独特的文化视角为外籍学子解读中华传统文化中古人的智慧——
让外籍学生看懂《子曰》
|
|
|
最近,话剧《子曰》的编剧李子涵正在积极修改剧本,这个月,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外籍学生就要演出属于他们的话剧《子曰》了。
学生版重文化阐述
话剧《子曰》以孔子最主要的生平事迹为经,以孔子和学生、交往之人为纬,讲述这位伟大的儒家学说创始人的一生。《子曰》根据蔺永钧的话剧《孔子》改编,由朱大平、李子涵编剧,罗军执导。给外籍学生提供的排演版本由编剧李子涵操刀。学生版保留了《子曰》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对表演内容进行简化,最终呈现在舞台上大约45分钟。
学生版《子曰》为外籍学生进行了“特别处理”。例如,人艺版再现了春秋时期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兼摄相事,为加强君权,拆除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私邑城墙的事件,史称“堕三都”。而在学生版的阐释作品时,为方便理解,李子涵有意配合外国人的理解, 进行通俗化处理,“我们将‘三桓’解释成‘伯爵’, 将‘私邑城池’解释成为‘庄园’。按照外籍学生理解的事物去诠释,有助于他们快速地理解剧情”。李子涵介绍说。“人艺版面向大众,因此作品的历史性与文化性并举。学生版我在改编时更注重文化性的阐述。我觉得在外国人的眼中想要了解孔子乃至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是想去了解孔子的精神以及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李子涵说。
保留半文半白对白
话剧《子曰》中,半文半白的对话成为一大特色,在改编成为学生版时,李子涵保留了这一特征。“《子曰》在北京演出时,曾举行外国人专场演出。散场后,许多外籍观众都对该剧表示赞许。”李子涵回忆说,“他们的掌声也给我信心。外籍观众的反应也佐证了,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更多外国人选择主动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另一方面讲,这不也正说明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其国际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吗?”
学生和观众产生认同感
在李子涵看来,孔子文化在国际上具有影响,正是因为其有着文化的共通性。“语言并不构成理解障碍。孔子很多学说,比如和谐世界、天下大同、克己奉公等理念,很具有现代意义。演出外国人专场时,尽管许多地方语言不通,但是随着演出的推进,总能发现许多外籍观众一边看演员的表演,一边随着语言有节奏地晃动身体……”
李子涵信心十足地说:“能够在观剧过程中捕捉到文化与精神内核,我觉得就够了。通过这次外籍学生演《子曰》的活动,倘若学生和观众能在看过后产生认同感,我觉得这就够了。”
|
|
|
2017-12-03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