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
|
艺术动态 |
|
|
75载送欢乐,耄耋登台称老兵
──访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伯祥
|
|
|
整齐的分头,笔挺的衣装,个子不高却气场十足,贯口一出犹如竹筒倒豆──这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伯祥给人最鲜明的印象。今年是李伯祥从艺75周年,在观众眼中,这位已年迈八旬的老艺术家在舞台上总是有着和年轻人一样的精神头儿,舞台上他快嘴依旧,生活中更是快人快语。日前,记者走进李伯祥的家中,请他谈一谈从艺75周年来的经历和感悟。
难忘6岁登台,从此与相声结缘
和许多同龄的老艺术家一样, 李伯祥也是出生、 成长在旧社会,5岁时, 他就随父亲李洁尘离开天津,南下到徐州、济南讨生计。那时,李伯祥在父亲说相声的园子里每天手捧个小笸箩帮着收钱,耳濡目染地接触了相声。他第一次正式登台说相声,在济南的“晨光相声大会”,当时,曾经“撂地”的相声艺术走进了剧场,李寿增、孙少林、刘宝瑞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家也都会聚于此。 新场开业,讲究说个吉祥的开场段子,相声界以数字“6”为吉祥,于是,大家就让时年6岁的李伯祥说一段《六口人》。
“那是1943年9月2日下午1点, 我终生难忘”,李伯祥对这段70多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轰轰烈烈’又‘平平淡淡’。当时也谈不上高兴或者害怕,只觉得相声就是平常生活。也就是打那起,我就离不开这个行业了。”见证了70多年来相声的发展,李伯祥对相声既爱又敬畏。他说:“说相声要穿大褂,不能穿奇装异服,也不许留怪发型。你看我无论是头发、大褂,直到现在也是干净整洁,这是对观众的尊重。”
“快、爆、脆”是工具,“准”是灵魂
李伯祥的相声,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快、爆、脆、准”,观众也因此送给他一个“快嘴”的爱称。凭借这样的艺术特点,李伯祥在舞台上拥有出众的艺术感染力,能将观众的笑声充分点燃。谈到此,李伯祥特意向记者解释了他的“秘诀”。他说,“快”是指说相声的语速要快,这是因为时代变化越来越快,观众对艺术的欣赏也经历由慢到快的过程,“快”是满足观众的需求,但前提是不能“乱”,一定要让观众听清楚,并且也要根据某些情况适当把语速放缓;“爆”是火爆,一上台就让观众看你特别有精神头儿;“脆”指在舞台上说活儿一针见血,“嘎嘣脆”,不拖泥带水,不说车轱辘话。
“快”“爆”“脆”可以说是李伯祥作为一名相声演员的硬功夫,但在他看来,这三点仅仅是工具,而“准”才是相声艺术的灵魂。他举例说,就像火车的开动、到达都有时刻表,虽然不能做到每次都准点,但大体上要差不多。放到相声上,说100场,能够保证至少85场非常成功,如果一个演员头一场成功, 但第二场效果特别差,那就有蒙事的嫌疑了。“准”,是观众喜爱他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他毕生的艺术追求。
纲举目张,与时俱进
今年年初, 李伯祥与搭档在央视元宵戏曲晚会上表演的相声 《智力测验》在网上热传。这个段子不长,但句句有“干货”,知识性、趣味性俱足,现场非常火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如今在网上热播的节目居然来自于一个陈年老段子。李伯祥告诉记者,当时节目组希望他表演一个跟戏曲有关的节目,可时间紧迫,现创作一个新段子来不及,他就想起曾学说过张寿臣先生的《大戏魔》,又联想到元宵节猜灯谜是中国传统习俗,于是他把《大戏魔》改成猜灯谜的形式,再配合过节喝酒的习俗,把戏名儿、戏曲故事一个个串了起来。
这种变通的“拿来主义”,是李伯祥从艺多年的经验。他说:“相声演员既要固定,又要灵活。固定是纲,是老先生们教给的方法,纲举目张,你可以根据这个方法,摘它用它,把新事物巧妙地借用到作品中。”生活中,李伯祥最大的爱好就是看报纸。他说:“相声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相声是大千世界,读书看报,我把知识摘录下来,对我的相声有用。”正是因为在艺术上做到与时俱进,他才能在75载中保持舞台青春。
感恩相声,感谢观众
回望75年的艺术生涯,李伯祥最想说的就是八个字:感恩相声,感谢观众。他对记者感慨地说:“感恩相声,是因为相声让我愉快, 从思想上、从灵魂上说,相声是我的饭碗, 国家给我工资,就是因为我说相声,我不能白吃国家的米;感谢观众,是因为观众是我的知音, 给观众说相声,场场我都受感动, 所以我活得有意思。我现在最大的精神寄托,第一就是我还能说相声,第二就是还有这么多观众喜欢我、认可我。我是相声界的一名老兵,‘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只要在一天,我就要研究相声,给观众传递笑声。”
在记者采访期间发生了一件小插曲,李伯祥的二儿子、相声演员李松涛给父亲打来电话,报告他在“2017年全国曲艺相声新作展演”上摘得佳绩,李伯祥欣然与记者分享了这个好消息。看到相声事业火热发展,“家学”又有传承,这位“老兵”欣慰地说:“以前我坚决禁止子女说相声。改革开放以后,咱们的社会一天比一天好,我的两个儿子相继走进了相声行列,我现在要支持他们做好这项工作。我家四代人都是做文艺工作的,在我有生之年,我要全方位地为相声事业尽我的余力。”
|
|
|
2017-10-26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