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
|
艺术动态 |
|
|
天津市曲艺团新排《情殇乌龙院》引发老观众上个世纪追“剧”记忆
50年代曲艺剧 全城争睹人人学唱
|
|
|
10月13日,天津市曲艺团即将在滨湖剧院上演新排鼓曲探索轻喜剧《情殇乌龙院》,消息传来,立刻引起了一批老曲艺观众的关注和追忆。“爱国增产齐动员, 滹沱河边种庄田”——曲艺剧,这一独有的曲艺表演形式, 曾在上世纪50年代风靡整个天津: 雷琴表演艺术家宋东安当年只有18岁,“在红旗剧院演出曲艺剧, 场场爆满”;各区的曲艺团体,也纷纷向曲艺团学习曲艺剧后在当地演出, 京韵大鼓名家杨凤杰当年才5岁,晚上准抱着小板凳到宜兴埠的永丰会所去看《柳树井》《技术员来了》;那年,常宝霆苏文茂小映霞正是风华正茂,因为曲艺剧的演出几乎大有如今“实力派+偶像派”的风头, 更火了;乐队几是当时中国最顶级的乐队,也正因为曲艺剧,两位失明的民间乐坛宗师卢成科、王殿玉,开始得到更多的重视……
为何会出现“全城争睹《新事新办》、人人学唱‘三月桃花’”的盛况?那么火的曲艺剧为何后来销声匿迹?这曲艺剧的来历如何?又和相声剧、北京的曲剧有何关系?这一次,天津曲艺团新排的《乌龙院》又有何看点……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且听他们一一道来。
好听的调儿 “我的‘第一志愿’曾是单弦”
曲艺之乡名不虚传。在上世纪50年代初时,大大小小的曲艺演出场所遍布全市及周边地区,一些地区还有不少自发的曲艺票房和演出团队,比如宜兴埠,一直以来都是天津老时调的窝子,此外,当地的永丰会所则是比较有名的曲艺演出场所,演员基本都是当地居民。
1953年,家住宜兴埠的杨凤杰才5岁。 每到吃饭点,家里就找不着她,“后来,我母亲才发现,我是抱着小板凳,去抢占永丰的观众席头一排了。”因为那个时候,天天演曲艺剧。杨凤杰的伯伯会弹三弦,当时就在永丰当伴奏,和其他演员、伴奏一样,白天都是下地种田或进工厂工作,晚上则聚在一起演出。平时有曲艺演出,而后来曲艺剧大兴,宜兴埠的曲艺队就专门派演员去曲艺团学,当时曲艺团叫天津市曲艺工作团,是1951年时,天津为常宝堃、程树棠二烈士举行葬礼时, 根据烈士的遗愿,在红风曲艺社基础上建立的民办公助团体。“曲艺团演什么曲艺剧, 永丰就学来演,《柳树井》《新事新办》《技术员来了》……都有。”年幼的杨凤杰还不能完全看懂剧情讲什么,但好听的曲调真是百听不厌。“用现在的话来说,曲艺剧就是话剧加曲艺演唱。”演唱的曲调几乎全部采用了单弦牌子曲,这是北方曲艺最流行的曲种之一,“很快我就能跟着唱了。”1960年,杨凤杰考入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当时我的‘第一志愿’曾是单弦,因为受曲艺剧的影响太深刻了。”
当时,永丰《柳树井》女主角“招弟”的扮演者叫吴慧敏,年轻漂亮嗓子好,给包括杨凤杰在内的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她是我的偶像。”后来,杨凤杰成为京韵大鼓名家,吴慧敏告诉杨凤杰:“你是我的偶像。”有意思的是,就在杨凤杰在宜兴埠看曲艺剧《柳树井》时,她后来的两位恩师:桑红林和孙淑筠,都在天津演出过曲艺剧《柳树井》,都曾是“女一号”招弟的扮演者。遗憾的是,当杨凤杰这一代演员开始学艺时,天津各团体已不再编排曲艺剧演出,“我们在60年代初时,看过一场由老师们演出的反串京剧《法门寺》,当时郿坞县令赵廉由小岚云老师、骆玉笙老师分别担任,赵佩茹老师演贾桂。”
反串京剧笑剧 “苏文茂会40多出丑戏”
说到反串京剧《法门寺》,曾一度是天津众友相声艺术团的最叫座的相声剧之一,尤其在团庆时演出,必定爆满。演出时, 没有乐队伴奏,由演员自己在台上口中 “打家伙”当伴奏,丑角可以插科打诨运用相声技巧三翻四抖,而老生、青衣几乎为“正唱”。曲艺演员演《法门寺》由来已久,1951年,骆玉笙、常宝霆、李墨生、高元钧、赵佩茹、周文如、常连安、佫树旺、苏文茂等在中国戏院举行义演《法门寺》相当火爆。那么这相声剧和曲艺剧又是什么关系呢?这不得不说到曲艺剧的来历了。
天津电台文艺广播的编辑小四告诉记者,追根溯源,相声、相声剧、曲艺剧都来自发源于北京的单弦的“拆唱八角鼓”这种表演形式,由两三人把单弦中的各种“小牌子”连缀起来,加上演员插科打诨的道白,形成一出戏。“相声的对口、群口几乎都可以从拆唱八角鼓中寻觅踪迹。拆唱八角鼓中的经典《汾河湾》等,也成为后来相声的腿子活名段。早期的双簧也来源于单弦,但后来发展为无伴奏了。”小四介绍,有资料显示,1940年,常宝堃赵佩茹荷花女等人组成的天津兄弟剧团,最后一个“攒底节目”常常是“笑剧”,内容来源于电影、京剧、相声以及南方的滑稽戏,比如根据《化蜡扦儿》改编的《孝子》,“曲艺演员反串京剧都是正宫正唱,但几乎都不扮上,还是长衫大褂。李默生的《刺王僚》、小蘑菇的《骆马湖》都很有名,只有小花脸可以在台上‘砸挂’。”小四说,老先生们都是有“传授”的,“据说,苏文茂先生就曾向富连成问艺,会40多出丑戏。”兄弟剧团的笑剧,有专职的导演和剧本,但剧本多只是个大纲,全部是“活词”,台上自己编。剧目长短在50分钟到2小时不等,笑剧也有正剧,比如《秋海棠》 《啼笑因缘》《枪毙刘汉臣》等。“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只有刘宝全、白云鹏两位鼓王没有演出过曲艺剧。连金万昌都演出过,评书大家陈士和还演过崇公道。”小四说,应该是1947年左右,笑剧传到北京,更火了,“但主要还是在天津南市慎益大街的庆云戏院。”
那什么时候才是以单弦牌子曲为主的曲艺剧诞生的日子呢?小四介绍,有资料显示,1949年后,红风曲艺社曾排演了《恶霸袁文会》,1950年,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尝试演出《三骂媒婆》为初次尝试,1952年,又配合当时的三反五反运动,编演了《检举》,“有人说,这是曲艺剧这个剧种的诞生。”《检举》成为曲艺剧第一个大火的节目,“当时在红旗戏院(原燕乐升平,后改‘红旗戏院’)连演了四五十场。”
攒底大活儿场场满 “乐队是宇宙第一战队”
其实,当时曲艺剧大火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原因是在1951年前后,曲艺演出突然遇冷。《新事新办》的推出,更是将曲艺剧推向了高峰。
不少资料对《新事新办》的记载是:“《新事新办》是陈寿荪、曹荆予、李光根据歌剧改编的一出表现翻身农民响应增产节约号召, 与旧思想、旧意识作斗争的曲艺剧。”宋东安至今还能随口唱出 “春天里来好风光,滹沱河边生产忙”。这一时期曲艺剧的特色,说白了就是人民群众“听着好听看得明白”。宋东安回忆,当时在南市的红旗戏院演出时,作为攒底大活儿几乎场场满坑满谷,“把老观众又拉回了观众席,不怎么听曲艺的人吸引到了剧场。”当时天津是人人争睹《新事新办》,剧中单弦名家石慧儒演唱的“三月桃花一齐开放”采用了山东落子的旋律,优美易学,几乎大街小巷都人在学唱。当时,曲艺剧是最火的曲艺演出形式,天津几乎所有的曲艺演出团体都有,相声名家佟守本告诉记者,红桥曲艺杂记艺术团一共有9个演出队,其中就有单独的 “曲艺剧队”,“有《魔合罗》《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古装、现代戏都有。”
1952年10月,《新事新办》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出三等奖和音乐一等奖。当时,18岁的宋东安负责乐队伴奏扬琴,“这个乐队里还有卢成科、 王殿玉、马涤尘、李默生……” 小四说,这是当时中国最强的曲艺乐队阵容,几乎每位老师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有着“圣手”之名,“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宇宙第一战队”,而且这些老师不计排名,完全为节目服务。小四介绍,正是这一次观摩汇演,使卢成科和王殿玉二位失明的宗师级的民间艺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后来都参加了民间艺人汇演。卢老先生去世早,王先生则培养了一大批民乐的优秀人才。”曲艺剧也锻炼了演员,“主演常宝霆、苏文茂、小映霞等,本来就是当时知名的青年演员,《新事新办》更是推波助澜,更加红了。”
天津曲艺的工作者们热情空前,新作品层出不穷,曲艺工作团就有50多个剧目,《新事新办》《技术员来了》《葡萄烂了》等都广受欢迎。一些单位还创编了自己的故事,比如汽车制配厂编演的《找窍门》等。但天津曲艺剧的演出戛然而止。坊间有一种说法是某位攒底大演员,不满年轻演员因为演曲艺剧而攒底,认为这“违背了约定俗成的行规”,于是建议天津取消,相关部门尊重其意见。真假与否已难以考证,在1954年,天津的曲艺演出开始确立了以单场节目演出为主的方针,北京则以整场剧目为主,天津曲艺剧遂逐渐冷清。
把观众再“请”回剧场
究竟是天津还是北京最先出现曲艺剧的,一直有争论。甚至有人说,当时老舍先生建议天津曲艺剧改名曲剧。俱往矣,天津曲艺剧演出曾断档近30年,而北京曲剧表演,经过音乐改革后,也惹来众多争议。小四介绍,改革开放后,天津才出现一些群众业余组织排演的《怨谁》 《将心比心》等,天津曲艺团近些年偶有复排 《杨乃武与小白菜》、原创《赵佩茹》等剧。
排演鼓曲探索轻喜剧《情殇乌龙院》又是一次次在曲艺演出市场年轻观众比例减少的现实条件中,一次大胆尝试。青年演员夏炎是主演之一, 他告诉记者,很多的年轻观众渐渐远离了剧场、 远离了天津曾最具魅力最为地道的曲艺曲种,“这出戏以最熟悉的水浒故事为线索,用传统的曲艺思维架构了一个既在故事情理之中,又跳出剧情评说当下的艺术模式,用爆笑的逻辑思维、丰富的表现手段去演绎传统故事,将多种曲艺形式串联其中,甚至还利用流行歌曲引发共鸣。”夏炎说, 这次曲艺剧排演也是曲艺团的一次尝试,“曲艺音乐大家韩宝利老师负责音乐编排, 有相声评书快板表演方式,还将京韵大鼓、 天津时调、梅花大鼓、 单弦等曲艺团所有的曲种,以灵活改变调门的方式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夏炎说,既能听到滑稽大鼓的唱腔,还能同时听到京韵大鼓和梅花调同时对唱,对演员也是一个挑战。
这种“既有原汁原味的曲艺特色又有辛辣、调侃的超现实主义精神,既符合传统曲艺观众的审美需求,又符合时下年轻人的观演标准” 是否有些像麻花系列话剧?夏炎说, 好的方式都要去尝试,“很多老观众对曲艺剧有印象、有情怀,年轻观众对兴起的相声剧也很感兴趣, 我们的目的就是, 运用艺术方式将观众‘请’回剧场来——咱们天津的曲艺,依旧那么拿人。”
|
|
|
2017-10-12
(新闻来源:每日新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