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评剧白派剧团老剧新编的《借女巧配》让年轻观众感到亲切——
耄耋编导为老戏注入“年轻态”

 
    “不用施脂粉不用粘睫毛”“空气刘海发下垂倒也新潮”……这是近期由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演出的《借女巧配》中的一段唱词。 很难想象,这样的一出戏, 是根据失传半个世纪的西路传统评剧改编而来的;尤其让年轻观众意外的是,如此有活力的清新剧本,竟出自一位耄耋老人——评剧专家赵德明的笔下。
  只许“过”不能“欠”
  评剧《借女巧配》是根据西路评剧《借女吊孝》的故事结构改编而来,由王冠丽监制,赵德明任编剧兼导演,艺术指导为孟中华。演员采用了全部青年演员的演出班底。由于本剧的故事是婚嫁题材,很多情节对当下的年轻观众来说也并不陌生。记者在演出现场发现,表演中出现“俊男美女”“大龄剩女”等时髦词时,年轻观众都会会心一笑。
  “这是白派剧团第一次做喜剧。排练时,我在后台嘱咐,演出只许‘过’,不能‘欠’。做得‘过’了,可以请专家会诊,慢慢‘收’。演得‘欠’了,把戏做成不温不火,就失去了喜剧的意味。这是失败的。”谈及创作时的点滴,编导赵德明对记者说。
  “排练的时候,他们真是使出浑身的劲头,有几次把乐队乐得都忘记伴奏了。”赵德明坦言,“年轻演员最懂年轻人,这是他们演这出戏的优势。艺术与表演的准绳可以邀请专家、艺术家们来论证,之后再完善。”
  喜剧幕后的“苦功夫”
  西路评剧失传已久,高门大嗓的演唱形式也与舞台上常见的表演有所不同。尽管演出氛围轻松,舞台背后却是演职人员对西路评剧充分挖掘的苦功夫。“原作品是一个多小时的节目,目前连剧本都已经失传了。演出实际上是一种抢救性挖掘。”赵德明介绍说,“西路评剧唱腔幽默,很质朴,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这种演唱形式,演员们学习了整整一个月,这才逐渐适应。”
  喜剧不好演。要求演员不仅要懂戏,还要会“搞笑”。“我们要求演员,演角色时要‘跳入’到角色中;演出互动和‘搞笑’时, 要‘跳出’角色外。”赵德明告诉记者, “喜剧表演要求演员有类似相声‘现挂’(临场发挥)的能力。喜剧要从基本做起、老腔老调要从基本学起。短短一个月时间,这些青年演员肩上的担子不轻。”
  让老腔老调焕发活力
  演出后,不少观众都对该剧予以积极的评价。赵德明也表示,排演《借女巧配》,用夸张的手法来再现古代故事,讲述今人之事。这是年轻人们欢迎的表演形式,而老腔老调则展现地道的评剧风貌。“我们借助排戏,抢救性地继承和挖掘西路评剧。平实的唱词、接地气的语言,观众一听就懂,能很快就浸入到剧中。这对评剧的继承和发扬都是一件好事。”赵德明说。
 
 
                                         2016-07-22
                                  (新闻来源:今晚网-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