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
|
艺术动态 |
|
|
天津歌舞剧院民族乐团赴英演出大获成功
中华国乐倾倒伦敦知音
|
|
|
“演出真是太精彩了!中国民乐带来的震撼远远超出我的预期,感谢来自天津的艺术家们!”伦敦市民、同时也在当地一家管弦乐团担任总监的强纳森·库尔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说。当地时间27日晚,库尔茨与2000多名伦敦各界观众走进威斯敏斯特中央大厅,欣赏由天津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带来的“2016年伦敦首届中国新年音乐会”。
本场演出是文化部“欢乐春节”海外重要演出项目之一。为了向伦敦观众充分展示天津民乐的风采,天津民族乐团精心策划推出了这台汇集多首代表作品的音乐会。在著名指挥家关迺忠和青年指挥家董俊杰的率领下,近60位音乐家以饱满的激情为伦敦观众呈现了纯正地道的中国民乐。津味浓郁的《连年有余》、绚丽多姿的《丝绸之路》及意境悠长的《拉萨行》三首民族管弦乐,民族乐器通过精巧配置达到的震撼效果令观众惊叹。协奏曲目则有多位独奏名家登台献艺,二胡名家于红梅在《追梦京华》《长城随想》中展示出对二胡非凡的驾驭能力,快板书名家李少杰的《丰收喜悦》、唢呐名家赵存才的《全家福》及青年中阮演奏家申婷的《云南回忆》,将中国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一展无遗。
聆听到风格各异的曲目,中国民乐所蕴含的深厚内涵令现场观众纷纷叹赏,每首曲目结束后,现场都响起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和此起彼伏的“Bravo!”, 在观众们的再三相邀下,乐团返场演奏了《大寨红花遍地开》与《花好月圆》。身为专业人士的库尔茨告诉记者,这场音乐会给了他很大启发,他由衷地说:“几首曲目的搭配都可谓独出心裁,比如竹板与乐队演奏的《丰收喜悦》,我原以为竹板只是简单地加入演奏,作品却非常巧妙地安排了竹板与乐队的‘对话’,还促进了整曲的幽默性,中国民乐很了不起!我认为西方音乐也可以有所借鉴。”
当前, 中英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记者获悉,民族乐团此次携有代表性的传统民乐访英,也得到了伦敦市民的广泛关注,他们中不少人都十分关注两国的文化交流。从事中英经贸工作的威廉·富兰克林认为,音乐会让更多的英国观众了解到中国的乐器和作品, 进而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 他希望今后多举办类似活动。前来观看演出的伦敦市政议员约翰·加伯特表示:“相信这场演出将对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因为文化可以让我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借助文化的力量,中国在全球化的社会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演出现场,记者还发现了一个特殊的观众群体,那就是在英侨胞,他们中不少都是扶老携幼前来观看,这给音乐会增添了浓浓的人情味。音乐会进行时,听到“乡音”的侨胞们都十分激动,散场后,几位侨胞还特意留下来向艺术家们表达感谢,令人动容。旅英18年的王海云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难掩激动,她说:“人走得越远越想念家乡,今天在伦敦听到亲切的‘乡音’,我内心的感动难以表达。我特地邀请了一些自幼被英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孤儿,让他们听一听来自原乡的声音;我还有一位台湾朋友,他常跟我说伦敦能听到正宗民乐的机会太少,听说天津艺术家要来的消息,他激动得难以入眠,还特意买了鲜花。我在听完音乐会后还有一个感触,相隔十几年,民乐已经有了如此大的进步,我既惊喜又充满希望,感谢天津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的奉献,也盼望我们的民乐之花开得更美。”
天津歌舞剧院院长高久林对记者表示:“这次音乐会我们安排的是传统曲目和乐团创作的具有生动天津元素的当代佳作,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由于排练期正值春节前后,全团上下为音乐会付出了很多艰辛,伦敦观众和侨胞们给予的认可和鼓励,让我们内心更加坚定地沿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走下去。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创作更多佳作,让中国民乐在异国他乡叫得更响,同时还要立足本土,积极挖掘天津元素,为‘让世界了解天津,让天津走向世界’贡献一份力量。” |
|
|
2016-02-29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