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改了无数稿的《买猴》,通过演员积淀、作品素质、时代背景、观众缘等因素,时隔60多年依然受欢迎——
马志明猴年忆《买猴》

 
    由相声泰斗马三立与搭档王凤山表演的《买猴》家喻户晓,堪称经典作品。猴年伊始,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志明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讲述《买猴》的台前幕后。
  改了无数稿
  《买猴》原本由作家何迟创作。原版中,舞台上有办公桌、暖瓶,逗哏者穿着类似采购员,捧哏者穿制服,演出形式更接近如今的小品, 这段作品的表演任务交给了马三立。“那阵子父亲40多岁, 正是说相声的好年龄。”马志明回忆,当时马三立按照相声规律和马氏相声的表演方法,把《买猴》改了无数稿,“就为了这个段子,他有一个多星期没怎么睡觉。我记得有一次他踩凳子拿烟,头一晕倒下来,脑袋磕破了。作品推出后,全国电台都在放。后来毛主席接见我父亲,第一句话就是‘买猴子,买猴子’。”
  多因素成就
  《买猴》的巨大成功,在马志明看来是演员积淀、作品素质、时代背景、观众缘等因素的综合效果:“父亲凭借自己之前的作品,给观众留下好印象;《买猴》所创造的人物,凭借职业、方言口语等个性,特点突出。许多年后观众还爱听《买猴》,其实是想听马三立的声音。这对演员是莫大的荣誉。”
  《买猴》难在外松内紧。马志明坦言自己没有尝试过《买猴》:“《买猴》真正的包袱算一起,比《绕口令》的包袱还少。要把观众说得聚精会神, 没有一定的功力和人缘做不到。《八扇屏》 《灯谜》表演时,演员一看现场效果不好,只说一部分就结束下台了。《买猴》一上台就得说到结束,差一个环节都不行。如果演员心里没底、观众不欢迎,只能硬着头皮说,这是最煎熬的。”
  要与时俱进
  时隔60多年,《买猴》依然受欢迎。马志明在新春之际鼓励演员多创作新作品:“没有新作品就没有(相声)生命。新段子演的年头多了,观众还想听,承认这个作品,这就变成了传统段子。好作品不断有新人诠释,就被大家打造成了经典。像我说的《太平歌词》就是根据父亲和赵佩茹、郭荣启三人说的《扒马褂》前面三四分钟的对话而来。我感觉有意思,就把那部分内容变成了十几分钟的作品。《文章会》《大保镖》原本是一个节目,经过演员们的不断充实,成为两部经典。”
  “父亲能创作好作品是沾了学文化的光。 如今年轻人说话带着英语、网络语, 相声也应该与时俱进。”马志明坦言,“演员对舞台应该有一份执着的爱。父亲最大的追求就是:观众喜欢我,我就美;观众乐了,就是我最大的乐。我们老头儿认这个。不让上台,比什么都别扭。”
 
 
                                            2016-02-17
                                         (新闻来源: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