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阳春三月 过士行天津解密“《暴风雪》是怎样炼成的”

 
 

  3月29日下午,著名编剧过士行做客天津大剧院“当代学者大讲堂”,与天津观众分享其自编自导话剧《暴风雪》的创作历程。 据了解,《暴风雪》将于4月10-11日在天津大剧院连演2场,是第二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暨中国国家话剧院2015天津演出季中登场的第三部大戏。
  早在本月初举行的第二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新闻发布会上,过士行曾谈到,2000年后的中国话剧舞台让自己心灰意冷,遂决定不再写戏,转行去写小说。而在2014年观摩了首届曹禺国际戏剧节的几场国外大戏后,又把心里快灭的火重新燃起来。“当时我就说,天津大剧院有气场,请来的剧目非常精到。要是有天津这样的氛围,我还愿意弄戏。这里算是我的‘话剧梦’重新开始的地方。”因此,过士行将本轮《暴风雪》的到来称之为“还愿”。
  据过士行介绍,《暴风雪》的创作起点是2001年袭击南方的一场大雪,最开始本是个组织派下来的“任务”。在完成“一个因生计所迫铤而走险的矿工受困于百年不遇的暴风雪,阴错阳差间成了媒体口中的‘铲雪英雄’”这么个开头后,“熬”走了三任国家话剧院院长,这出戏才终于被搬上舞台。
  过士行谈到,由于最初的创作是奔着电影剧本去的,所以《暴风雪》的场景切换非常频繁,有20场之多,传统的话剧布景方式明显不可行。最终,该剧的舞台被简约为一个空场,场景变换依托转台完成,在大雪中活动的人成为了这部戏的绝对主角与看点。与此同时,降雪将贯穿全戏始终,而且越下越大,最终堆积起没膝大雪,效果极为逼真。
  此番《暴风雪》是过士行第二次操刀担任导演。谈及“由编及导”的身份转变,过士行表示,早年间自己更喜欢做编剧,愿意把脑子里的好想法一个个写得出来,而随着年龄增长,对导戏的兴趣越来越大,感受到与人磨合、带人入戏的快感。“这就相当于,我原来是个建筑设计师,现在改成包工头儿了。”过士行一语概括。
  兴趣转移的背后, 也包含了过士行对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 早在《暴风雪》创作之初,他就希冀该剧成为“视觉冲击强烈、外冷内热、充满悬念的戏”。整部戏也倾尽笔墨描绘人、描绘灾难中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关系”是过士行讲座中谈及最多的关键词。针对当下“不差钱儿”的中国戏剧,过士行直言,中国作品差就差在了缺乏对人的深刻研究,更没有对人的复杂性的剖析与呈现。“我们作品里的好人坏人都一个模样,被‘脸谱化’。作品自然是没有力量。”而对到场的大学生戏剧爱好者,过士行同样建言大胆的去研究人。
  讲座中,过士行坦言,由于制作成本、观赏门槛等客观现实,戏剧在中国永远都只是小众的艺术,但它永远不会衰亡。因为戏剧是台上台下、活着的人之间的交流,剧场是治疗心灵的最佳场所之一。“戏剧魅力最本质的地方就在于,一批活着的人来看另一拨活着的人演东西。所有的都是现场做的,这是别的艺术替代不了的。”
  过士行,中国国家话剧院专职编剧,是近20年中国剧坛上唯一一位写出系列话剧作品,并且每一部都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的编剧。 其话剧作品包括《鸟人》、《棋人》、 《鱼人》、《坏话一条街》、《厕所》、《活着还是死去》、《回家》、《青蛙》、《遗嘱》、《杜十娘再沉百宝箱》、《暴风雪》(原名《五百克》)等。其中,《鸟人》被收入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话剧》,其他作品亦被翻译成法语、德语、希伯来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


 
                                               2015-03-30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