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民族歌剧振兴之路如何走?

 
 

  日前,民族歌剧《白毛女》在天津上演,演出消息公布之后,立刻引起了津城观众的兴趣。据悉,由天津歌舞剧院排演的经典民族歌剧《白毛女》已是连续三年在津城上演,剧中的人物、剧情的创新让这部歌剧焕发出新的魅力。歌剧《白毛女》让人们对民族歌剧有了新的认识,在看到了希望的同时,也启发了对民族歌剧如何振兴发展的思考。
  歌剧发展要有舞台意识
  多年来,歌剧始终是天津舞台上的艺术之花。几十年来,天津歌舞剧院先后排演了近50部中外歌剧,并且有十几部创作歌剧被搬上了舞台。 2007年年底,天津歌舞剧院将大型歌剧《原野》搬上舞台, 同时也借此剧的公演恢复了天津歌剧团,天津歌剧舞台能够保持着活力,是因为坚持保留了一支具有歌剧表演能力的人才队伍。有人说,城市的歌剧传统也成为城市的魅力之一。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一级指挥张今声认为,天津的歌剧舞台离不开表演艺术家的奉献,在天津有一大批艺术家始终钟情于歌剧事业,为天津的歌剧繁荣做出了贡献。天津是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文化窗口的繁荣也是天津开放的标志,早在上个世纪初期,经典歌剧《图兰朵》就曾经在天津的舞台上上演,在当时也引起了轰动。
  天津歌剧发展的过程也是以不断地尝试、创新来赢得观众的。在天津的舞台上,除了《江姐》《洪湖赤卫队》《党的女儿》《泪血樱花》《宦娘》等中国歌剧作品,像《费加罗的婚礼》《货郎与小姐》《帕老爷的婚事》等外国歌剧作品,也能够经常与观众见面。“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歌剧舞台一定要有和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作品。”张今声说,“打造一部观众喜爱的精品歌剧首先要求创作者要有生活体验,这是创作源泉的保证,此外也需要在音乐、舞蹈的创作上具有创新思维意识。”
  此次天津歌舞剧院特聘著名导演李稻川来津担任民族歌剧《白毛女》的导演,著名舞台美术家刘枫华任舞美设计。天津歌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李瑛和优秀青年歌唱家扈佳担纲喜儿的角色,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张成喜饰演杨白劳,女中音歌唱家王慧、男中音歌唱家薛跃林以及青年歌剧演员王来、张凯、孙喆、申淑琴、马丽、陆中利等也都在剧中担任重要角色。
  经典歌剧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中,当歌剧也面临着文化传承的考验时,青年演员的培养、剧本的创作创新和满足观众的需求是民族歌剧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提及歌剧人才培养问题,张今声认为,在歌剧人才的培养上可以借鉴京剧演员的培养方式,比如学习京剧的学生是从手、眼、身、法、步入手,老师一招一式,口传心授。学生学习每一部剧目,都是通过舞台来验证,在舞台上成功了,教学的过程也就成功了。每个学生唱一个歌剧中的大咏叹调,是需要综合的基本功的。因为舞台对于歌剧演员的要求毕竟与独唱演员的要求不同,歌剧演员除了有扎实的唱功,更要有表演的功底。
  歌剧传承需要队伍培养
  “的确,要想保持民族歌剧的艺术魅力不衰,首先要从演员的培养上下功夫。”剧作家黄奇石说,“从民族歌剧《白毛女》来看,这么多年得到观众的喜爱,是和几代演员的努力分不开的。以《白毛女》中喜儿的角色为例,从老一代的歌唱家王昆、郭兰英,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到天津观众熟悉的歌唱家李瑛等,她们都曾经扮演过喜儿的角色,也是因为这些艺术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断地追求完美,让观众通过对人物的喜爱,延伸到对整部作品的热爱。因此,民族歌剧的传承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演员的接班问题。”
  扈佳是此次歌剧《白毛女》喜儿的扮演者,作为天津歌舞剧院优秀的青年女高音歌唱演员,扈佳一直觉得能够主演《白毛女》是她的幸运。扈佳从小学习声乐,后在北京军区文工团担任歌唱演员,1997年扈佳考入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王传涓,2001年进入天津歌舞剧院担任独唱演员,并多次在全国专业声乐大赛中获奖。扈佳说,能够出演《白毛女》中的喜儿,是她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作为青年独唱演员,能够参与经典民族歌剧的演出是非常难得的机会。
  从事专业歌唱以来,扈佳始终以独唱演员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上。2012年,天津歌舞剧院立项重排民族歌剧《白毛女》时, 决定从全院中选拔青年演员。 经过层层选拔,扈佳脱颖而出,与国家一级演员、女高音歌唱家李瑛一起分任喜儿的AB角色。“虽然我出演的是喜儿的B角, 但是这对青年演员来说是非常幸运的,并且能够和李瑛老师这样的艺术家一起演出让我获益匪浅。”扈佳在接受采访时说。
  作为青年演员的代表,扈佳从接受喜儿这一角色开始,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对人物的钻研之中。在排练中,每天都把舞台上老艺术家们精彩的表演用手机录下来,然后回家一遍遍地揣摩,为了掌握好形体和台词,她每天吃完午饭就跑到歌舞剧院的老师家中反复请教。此前,扈佳没有出演歌剧的经验,为了保证演出的效果,她还特意把家中的客厅腾出来,每天晚上对着镜子练形体,朗诵台词。扈佳说,歌剧演出和个人独唱完全是不同的概念,一名歌唱演员有很好的嗓音条件,可以在舞台上尽展歌喉,但歌剧则要求演员除了歌唱的功底之外,对于形体、表演、朗诵等也有极高的要求。
  现在很多的年轻演员不愿意参加大部头的歌剧演出,这里面也有很多的原因,年轻演员痴迷于各种商演,对于经典歌剧的了解不多且自身的功力缺乏,这也造成了经典民族歌剧演员“老龄化”的现象。此次,天津歌舞剧院在《白毛女》的演出中,起用了大批的青年演员,他们通过参演《白毛女》,不仅展现了青年人的艺术水平,同时也让《白毛女》的艺术魅力重新焕发了青春。
  歌剧发展呼唤作品创新
  《白毛女》作为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 诞生于70年前的延安。历经几十年的歌剧作品, 如何适应现今观众的审美需求,满足观众的欣赏需要也是延续作品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者认为,歌剧《白毛女》诞生在延安时期,主创人员几次更换。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部经典的民族歌剧历经特殊历史时期的冲击,从剧本到音乐几易其稿,其歌剧的艺术性如何与当今社会的艺术要求对接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歌剧《白毛女》是上世纪40年代的产物,由于时代背景的局限,其美学思想和表现手法都和当今的艺术要求有所不同,因此要想赢得观众和市场,必须对歌剧进行改造,这不仅是对民族歌剧《白毛女》的要求,也是所有民族歌剧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文艺批评家居其宏说,“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单单出现在一部歌剧《白毛女》上。发展美学思想、丰富表现手法是对于民族歌剧的时代要求,也是民族歌剧发展的必然趋势。”
  天津歌舞剧院对歌剧《白毛女》的艺术创新也动了一番脑筋。从音乐上,该剧指挥董俊杰对整部歌剧的音乐配器进行了改进,在民乐伴奏的编排上引入了交响乐的配器方法,使民乐交响化,这样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他认为,在歌剧中,音乐是整部歌剧的灵魂,所以对于剧中的一些人物如赵大叔、大春等音乐形象也进行了加强,重新调整了音乐结构,令观众耳目一新。
  导演李稻川也针对整部戏的情节进行了改进, 她说:“《白毛女》是我国歌剧的经典曲目, 几十年来不断被翻排重演,而此次排演的可以说是天津版的。在创作上我们力图尊重原剧的历史,真实地回归作者创作的原始风貌,历史地、现代地展现这部伟大的作品,让这部作品根植于黄土文化中,散发出泥土的芬芳。为顺应当今观众的欣赏习惯,对剧情做了适度的删减,天津版《白毛女》更富质朴感和厚重感。舞台美术方面,以剧情为依托,不把原故事发生地点局限在具体的地域,以黄河流域文化为基础,大量运用了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域素材,还特别加入了窑洞群的刻画,追求纪实性,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营造朴实无华、凝重古朴的风格。局部则运用真实、亲切、简洁的手法,拉近艺术家与观众的距离,突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艺术贵在创新,无论是民族歌剧《白毛女》还是其他的中国民族歌剧作品,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其实,近年来民族歌剧能够重新燃起观众的热情,也是因为很多作品不断创新使然,如近年来由著名编剧刘麟和作曲家关峡创作的中国歌剧《木兰诗篇》、由著名编剧邹静之和作曲家雷蕾创作的《西施》等相继搬上了舞台,这些民族歌剧作品都是以中国观众家喻户晓的故事,以大气磅礴的叙事结构和优美的音乐唱腔,在观众中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有专家表示,艺术创新、借鉴与继承,其用意都在今天。衡量某个时期歌剧创作的历史功绩和美学价值的主要标志,不仅在于它从上个时期肯定了哪些应该肯定的东西,更重要的是看它是否提供了上个时期不可能有的、仅为本时期所独具的东西。同样,如果《白毛女》当初完全陶醉于秧歌剧的巨大成就和已有水平,她也就不成其为《白毛女》。

                                        2014-06-12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