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北京人艺“压箱底”大作即将来津与观众见面 执行导演杨立新倾谈创作思路
“演《茶馆》是个特殊的挑战”

 
 

  北京人艺“压箱底”的大作《茶馆》正在北京首都剧场进行本年度首次演出, 3月11日至13日,这部大戏将来到天津大剧院,与津门的话剧观众见面。由于该剧艺术指导、已经78岁高龄的“大导”林兆华因身体原因无法长期到现场,在剧中饰演秦二爷的著名演员杨立新受林兆华的委托,成为此次演出的执行导演。19日,《茶馆》在首都剧场召开了本年度赴外地演出的发布会,杨立新在会上畅谈起自己对《茶馆》的理解和感情。
  由于众多的人物角色及 “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茶馆》 在舞台上的成熟需要一个剧院举全院之力长年打磨。1992年, 随着老艺术家们的相继隐退, 由焦菊隐、 夏淳导演的1958版《茶馆》无奈地开始了漫长的 “歇业”。杨立新说:“《茶馆》 是北京人艺这块金字招牌上最大的明珠, 可以说是‘铁打的《茶馆》,流水的观众’。1999年,在一片质疑声中, 我们这一代人开始了复排 《茶馆》的历程,演成这部戏需要近50个演员, 当时我们院的男演员只有4个没用上。”他还表示:“老话讲‘生书熟戏’,越是有名的戏,观众越想看。 年轻的观众因为不了解戏里的历史,更应该到剧院来看。”
  1999年,林兆华排演了新版本的《茶馆》,引起巨大争议,终于在2005年恢复了1958版,他也无奈留下了“我失败了,希望后来者可以超越”的感叹。从此,《茶馆》的创新似乎就成了北京人艺的“雷区”。杨立新对此表示:“前辈们在上世纪50年代排演这部戏时有自己的初衷,他们在时代上显然离作品的时间背景更为接近。随着时代的推移,台上的演员、台下的观众对作品反映的那个时代越来越陌生,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认为《茶馆》的创新没有太大必要,对此我们要全面继承、谨慎创新。把经典的东西吃透了,是我们后辈人应该做的,想想哪些‘新’是可以创的,哪些‘旧’是可以完善的,如果没有,就不要改。”
  现在演出的《茶馆》, 除了演员的更迭和必要的道具改进外, 几乎全部照搬了1958版,许多观众在走进剧场时,也总是把与老版的角色“像不像”看作评价演员的标准, 对参演的演员们来说, 《茶馆》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挑战。杨立新说:“话剧不像京剧那样有门派,话剧不收徒,是因为它的表演不是程式化的。剧目可以不断创新,表演也可以加入演员新的理解和角度, 在《茶馆》里,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在细节上做一些改变, 但是人物一定还是老舍先生笔下那个人物, 万变不能离其宗,老裕泰里不能跳出个贾宝玉来。 像我演《雷雨》的时候,我和郑榕、顾威两位先生的条件都不一样,但观众仍然认为我演的就是周朴园,话剧表演需要演员把自己的文学理解和自身条件、表演经验统一起来。”



                                        2014-02-21
                                     (新闻来源:今晚网-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