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天津歌舞剧院民乐节目获奖背后
传承与创新复活“十不闲”

 
 

  天津歌舞剧院民族乐团选送的“十不闲”与吹打乐组合节目《渔童送福》, 日前在文化部主办、共有127支团队参加的“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评奖”活动中喜获最高级别的大奖——优秀演奏奖,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昨日,本报记者来到天津歌舞剧院,与担任节目总策划的天津歌舞剧院院长高久林、曾经演奏过“十不闲”这种乐器的著名打击乐演奏家卢振炎和节目的曲作者、著名作曲家李崇望等节目主创举行座谈,深入了解了天津歌舞剧院几代人所付出的辛勤与智慧。
  记者昨日在天津歌舞剧院的排练厅内见到了传说中的“十不闲”,在不大的空间里,鼓、镲、铙、钹等十余种乐器组合在一起,经过本市著名雕塑家刘鑫装饰和美化,这台“十不闲”既古朴大气又时尚华丽。都曾先后担任过天津歌舞剧院民乐队队长的高久林、卢振炎和李崇望首先向记者介绍了这种传统技艺的由来,“十不闲”是清代中期兴起的一种曲艺形式,由凤阳花鼓发展而成,也是昔日皇会中展现说唱艺术的表演形式,需要演员手脚并用,一人击打十种乐器,乐器本身及演奏技法已绝迹多年,可供参考的资料少之又少。而说起“十不闲”与天津歌舞剧院的缘分,则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第一代重新奏响“十不闲”的著名打击乐演奏家卢振炎告诉记者,当时他了解到“十不闲”以后,发觉这既是一种民族打击乐组合的乐器,也是一种独特的演奏方式,一人多用,既好玩又好看,便开始了最初的接触和探索,但并没有形成成熟的节目形式。直到2005年,天津歌舞剧院根据杨柳青年画中有关“十不闲”演奏图形,重新挖掘研制出这种已失传多年的乐器,并于2006年由当年已经61岁的卢振炎在津首次登台演出,令人耳目一新,获得极大的成功。
  此次喜获全国大奖的节目“十不闲”与吹打乐组合节目《渔童送福》则是天津歌舞剧院多年来对这种技艺传承发扬的结晶。院长高久林告诉记者:“我们采用‘十不闲’与吹打乐的组合来演绎作曲家李崇望根据杨柳青年画创作出的《渔童送福》这首乐曲。 从2009年5月22日在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连年有余》中首演至今,节目经过了千锤百炼。我们注重了在根植传统的同时,强化节目的地域特色并加以形式创新。这次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十不闲’这种古老技艺的生命力与极大的艺术价值,我们今后也将更注重对竹板等一系列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争取再创作出更优秀的节目。”
                                        2013-06-06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