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300年稀世名琴首次来华 6日在津举办鉴赏音乐会


 
 

  近日,天津电视台《京剧音配像赏析》栏目开播,第一出剧目选定的是传统大戏《龙凤呈祥》。
  在数量众多、丰富多彩的京剧传统剧目中,《龙凤呈祥》是一出公认的经典名剧,历来以喜庆吉祥著称,多年来名家合作,精彩纷呈, 深受观众的喜爱,久演不衰。中国京剧音配像录制了460部名剧,其中不同年代、不同演员组合的《龙凤呈祥》就有5个版本, 保留了数十位大师、名家的演出录音,凝聚着京剧高峰期的演唱艺术精华与深厚魅力,由他们的后人、弟子和优秀传人配像,立体、鲜活地再现于荧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同时为传承留下了学习的典范,弥足珍贵。
  1952年最早录音版本
  最早的一个版本是1952年的录音,录于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主演有马连良、张君秋、杨宝森、萧长华等艺术家。 其中,马连良 、张君秋在此之前,曾一度困留在尚未回归的香港,是在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自关心下,几经周折,冲破阻挠,于1951年先后返回内地,1952年回到阔别已久的北京。此时正逢新中国戏曲界的第一次盛会,二人与包括丑行一代宗师、 马连良在科班时的老师、 年逾古稀的萧长华在内的众多师友,重聚一台,携手呈献《龙凤呈祥》,应该说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1957年版本盛况空前
  接下来的一个版本, 是当年的北京京剧团成立, 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四大头牌”领衔的演出录音。1956年,马连良京剧团和北京京剧二团、三团先后合并,于年底完成,新成立的剧团阵容之齐整、实力之强劲堪称史无前例,后来曾被誉为京剧界的“超级航母”。1957年1月2日,在长安大戏院举行建团庆典演出,剧目就是《龙凤呈祥》。此剧由于人物众多,生、旦、净、丑均需旗鼓相当,北派演法的主角乔玄又以马派独擅,一般剧团很难独自胜任。而北京京剧团得天独厚,“四大头牌”和李多奎、马富禄等各行名角尽展实力,一时盛况空前,轰动九城。当时,马连良56岁,谭富英51岁,艺术已臻化境;张君秋、裘盛戎分别只有37岁和42岁,正当春秋鼎盛,他们的合作,可以说集中反映了几位大师全盛时期的艺术风貌,而遗留下来的录音,则代表着京剧艺术又一个高峰期的最高水准。
  “家庭版”传菊坛佳话
  再往后还有1959年12月的版本,梅兰芳领衔,北京京剧团、中国京剧院联合演出,主演除马连良、裘盛戎、李多奎之外,又有袁世海、李和曾、李盛藻、姜妙香、孙毓堃等名家加入,阵容之强大,极一时之盛。
  5个版本中, 录音时间最近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老生名家李宗义率儿子、儿媳来津演出了“家庭版”的《龙凤呈祥》。李宗义原为天津票友下海享名,此番偕后人回报家乡父老,也是津门菊坛的一段佳话。
  呕心沥血音配像工程
  音配像《龙凤呈祥》的不同版本,既因不同的录音主演组合而多姿多彩,记录了前辈大师、艺术家们的艺术足迹,留下了他们的千古绝唱, 又融入了工程参与者的炽热情怀和大量心血, 他们以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前辈创造者“尽忠尽孝”的精神,倾心投入,兢兢业业地做出了自己的奉献,使得名剧又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
  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音配像工程艺术总顾问张君秋先生,作为艺术大师、张派艺术创始人,既是重要的录音主演之一,又是配像工程一线的指挥者,不惜以年迈有病之躯,为工程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病逝前,他是为去审听《龙凤呈祥》的录音,清晨走出家门,因心脏病急性发作而倒在了电梯间……可以说为音配像事业奋斗到了最后一息。还有裘盛戎先生之子裘少戎, 在音配像工程中,带病坚持为父亲的多部剧目录音配像,1959年版《龙凤呈祥》于1996年4月19日配录,他继续与绝症抗争,给父亲在剧中饰演的孙权配像,这也是他为父亲配的最后一出戏,后于同年病故。
  艺术大师和所有为京剧音配像事业做出贡献的逝者的名字,已经被镌刻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丰碑上,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2013-04-04
                                    (新闻来源:今晚网-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