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专家热评 观众热议
是一部可以流传下去的好戏


 
 

  30日的演出结束后,京津两地的戏剧评论家、剧作家林毓熙、崔伟、高长德、刘连群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李瑞环同志改编的京剧《韩玉娘》是秉持先继承后发展、在继承中求发展的态度,这真正体现了既敬畏传统、又勇于创新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手法,是让京剧艺术繁荣、传承下去的筚路蓝缕之举。《韩玉娘》也为京剧剧本创作提供了一个“整理改编的样板”:改编本相较原本有质的升华与浓烈情感的坚实基础,使人看过之后不仅感觉耳目一新,而且对韩玉娘的高尚品格由衷感动,对她的命运多舛由衷惋惜, 结尾处甚至让人一掬热泪。 编剧将剧目主旨进行升华,将人物形象塑造丰满, 将故事情节合理增添,深思熟虑、 注重细节的改编,锦上添花、精益求精的手笔,无不感到编剧的高水平,令人钦佩。这是一部可以流传下去的好戏。
  立足当代,以平民视角关怀个人命运、家国情怀
  他们说,一个故事,在不同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中,对主旨的阐释和人物的演绎,会有不同的演变,正是该故事与时代同步的生命力所在。《韩玉娘》一剧就是根据《生死恨》的故事改编而成的。在抗日战争时期,齐如山为梅兰芳先生依据明代董应翰传奇《易鞋记》改编后,由许姬传执笔整理并更名为《生死恨》。在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下,突出爱国主义主旨,强化韩玉娘的不幸遭遇,提倡反侵略不当亡国奴的内涵。从《生死恨》到《韩玉娘》,李瑞环同志在对传统剧目进行再创造时,没有局限在对战争苦楚的展示,而是立足当代,以平民视角,高扬人文精神,关怀在民族危难时生活在底层的弱势女性,发自心底地吟诵着对韩玉娘这位凄美女性的悲悯与关爱,挥洒笔墨叙写韩玉娘的悲苦人生与心路历程,讴歌了她的家国情怀和顽强坚贞的传统美德; 正是在高扬女性人生价值、生命意识和人生觉醒的主题开掘中,完成了该剧悲剧精神的重塑。
  凸显强烈情感色彩,焕发新的艺术魅力
  在《韩玉娘》的编排上,李瑞环同志紧紧围绕人物命运的发展走向,着力刻画韩玉娘这一动乱时代的妇女其情感的悲剧性,展示人物心灵世界的善良忠厚。他审慎精当地舍弃了老本中与主人公命运结合不紧的枝蔓冗碎,巧妙地从韩玉娘瞿家守贞写起,通过尼庵遇险、途中认娘、鹏举寻妻、织房夜思、夫妻死别等情节,仅用六场戏的笔墨,就集中而强烈地展示了主人公悲苦坚忍的人生历程与善良中正的朴实情怀,并通过情节的生动演绎,使观众对这对夫妻在民族沦亡、兵燹四起环境下所经历的命运历程与情感悲剧,产生了以往戏曲欣赏中难以获得的强烈情感冲击和心灵震动。可以说,改编本成功精当的修改,不但产生了文本上质的升华,也为这出戏获得今天观众的喜爱和接受,奠定了坚实的文本基础,更为如何使传统京剧剧目通过凸显强烈情感色彩,打动观众,焕发出新的动人魅力提供了宝贵经验。
  对人物的集中开掘和具有浓郁情感色彩的新增和改编的唱段、情节,是《韩玉娘》又一重要艺术闪光点和对观众的巨大吸引力。改编本的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人物的命运和心灵的善良凄楚做文章,语言生动,但题旨却颇富内蕴,不仅生动地塑造了韩玉娘,也很好地沟通了观众对剧中人命运的理解与同情。如第三场,韩玉娘逃难之时唱道:“只知道故国家乡在南边, 望星空看日月向南向南向南。” 充分展现韩玉娘对故土的向往, 这都说明了韩玉娘的爱国热情和高尚情操。 改编本中还有许多点石成金的细微处理。 一些原本耳熟能详、 脍炙人口的经典唱句, 改编本做了有限的字句修改, 如那段“耳边厢”的二黄唱段, 把“一旦间”这几个只为凑音节的字改为“他多疑猜”(表述了剧情); 把“恨只恨”改为“怨只怨”,使得韩玉娘与程鹏举的特殊夫妻情感的表达更为准确了。
  感人肺腑,震撼心灵,戏迷看得过瘾
  天津市京剧戏迷票友俱乐部的十几位资深票友也兴奋地对记者说,他们都很喜欢京剧,平时偶尔自己也编些小戏练练手,但是总感觉差点什么,可又找不出原因。今天欣赏了李瑞环同志改编的《韩玉娘》,从主题立意的大胆转换,到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等,真是高手,让他们佩服不已。他们说,对《生死恨》这出传统剧目情有独钟,但是整出戏故事情节过于冗长,平日也只能看到几个经典的片段演出,根本看不到整台戏,感到很遗憾。但是这出戏经李瑞环同志改编为《韩玉娘》后,不但精炼、简洁,而且故事完整、合理,能够演出完整的一台戏,可让我们戏迷过足瘾了。见我们聊得热烈,戏迷耿大姐拉住记者说, “我是头一次看这出戏, 这故事太感人了,好几次我都忍不住地落泪,编剧编得好,演员演得动情,玉娘这个人物虽然命苦,可她不怨别人,痴情不变,临终还不忘嘱咐丈夫继续为国效力,她这种美德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效法、学习。”

                                        2012-12-03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