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津版《白毛女》 重现经典魅力

 
 

  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津版经典民族歌剧《白毛女》以新面貌、新风采呈现舞台。清脆的开场铃声响过,一群老乡打扮的男女大步登台,摆出阵仗、拉开架势,“七十年前延河旁,搭台演戏哭恓惶。唱的就是《白毛女》,哭得咱是泪汪汪……”。导演李稻川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华阴老腔”的黄土之声,一下子将观众带入《白毛女》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 高亢激越的弦歌锣鼓, 粗犷豪放的嘶声呐喊,让观众感受到黄土地的气息。
  大幕开启,音乐奏响。听到的是民族乐队的原声原味,看到的是北方山野的“原貌”原形。一种七十年前的历史质感油然而生,一种七十年前的淳朴之风扑面而来。这部由“讲话”精神催生萌芽而后开花结果的民族歌剧开篇之作,本应深深植根于黄土文化,但舞台上的《白毛女》因太多太厚重的交响化音响、太多太花哨的现代化舞美,渐渐失去原本的神形风貌、品性魂魄。而津版《白毛女》恰到好处地完成了精神上的回归。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17岁的少女喜儿出场了,她就站在黄土高坡上,红袄、青裤,一条乌黑油亮的大辫子垂在胸前。清甜圆润的女高音唱出这首家喻户晓的名曲。著名歌唱家李瑛并未因自身年龄与角色年龄的差距而产生负面心理,更未在声音造型和表情姿态上刻意掩饰。她以深厚的功力、丰富的经验、细腻的情感,仿佛灵魂附体般自然真实地演出了一个惹人怜爱的悲剧人物,让观众越来越相信她就是佃农杨白劳的“心头肉”,她就是那个纯洁美丽却惨遭不幸的少女。最出彩的咏叹是第四幕的《恨似高山仇似海》,李瑛的嗓音焕发出经历“深山苦度,煎熬三四年”后的沧桑感,使白毛女的艺术形象更加丰满动人。
  听过很多个版本的“十里风雪一片白”、“廊檐下红灯照花了眼”、“老天杀人不眨眼”等“杨白劳”的经典唱段。但津版“杨白劳”却带给笔者更多的惊喜。 饰演者张成喜的嗓音漂亮华彩, 唱段蕴含了一种柔婉、含蓄、细腻的美。同时,他将“杨白劳”作为慈祥的父亲、不屈的佃农,憨实的老汉等不同侧面塑造得准确到位,表演更是浑然天成,毫无雕琢印痕。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歌剧角色中最符合人物感觉的“杨白劳”,他应该成为中国歌剧舞台中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艺术形象。

                                          2012-10-30
                                      (新闻来源:今晚网-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