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民族歌剧的魂 红色经典的根——评津版歌剧《白毛女》

 
 

  天津歌舞剧院推出的歌剧《白毛女》,其成功的标志是感动。 演员入戏的动情; 观众对剧中内容、情绪的共鸣;专家、同行的赞叹、感慨;台上、台下泪水和心情的交融。对喜儿、杨白劳、王大春等人物命运的感动,对底层百姓、人民命运的感动,对旧中国灭亡,新中国诞生这种历史必然的感动,也是对人民力量的感动。
  该剧第一个特点就是在序幕和喜儿逃进深山之后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老腔是原生态艺术,演员都是农民,风格粗犷豪放。让人感觉到他们不是演员, 就是黄土高原上的百姓。 序幕中老腔唱道:“七十年前延河旁,搭台演戏哭凄惶。演的就是《白毛女》,哭得咱是泪汪汪……”这样就把《白毛女》在边区的首演和现在21世纪的演出在时空上进行了跨越式沟通。把这个戏在百姓当中的植根以及百姓对写自己、唱自己的戏剧的血肉感情生动质朴地表现了出来,提升了观看兴致和观剧气氛, 为戏剧平添几分历史感和厚重感。 喜儿逃跑之后,幕间老腔又出场唱道:“天又昏来地又暗,喜儿出逃进深山。苦撑苦熬三年整,少女熬成白毛仙……”深情苍凉的声音唱出乡亲们对喜儿的关切、担心。底层百姓的痛苦呻吟,将带着深深同情的观众引入下一幕。
  第二个特点是简洁,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塑造。对喜儿每个时期的成长、变化,杨白劳痛苦生活中有限的天伦之乐、被逼迫的无奈、内心自责和以死控诉等不但没有省略,还细腻地加以处理,甚至为了使杨白劳这个人物更有代表性、更丰满,在第一幕第二场中安排了众多佃户交租受刁难的情节。和原版歌剧比较,在歌剧后半删掉了斗争、处决黄世仁以及庆祝平型关大捷等情节。由八路军打了胜仗,王大春等听了白毛仙姑的传闻后带领人们寻访山洞,与喜儿重逢,直接引到戏剧高潮。东方日出,百姓合唱“太阳出来了!”又将高潮推至全剧的更大的高潮。如此处理不仅增强了人物性格的深度和立体感,更突显出戏剧的张力。
  第三个特点是民乐队的使用。 天津歌舞剧院的民乐是强项,曾多次出访,广受好评。 这次演出不用交响乐队而用民乐,也是出于重归本真、寻回乡土气息的考量。
  第四个特点是演员演唱、表演的真实、无做作。忠实于角色和剧情。每个演员都尽责和认真。不但主要角色,没有唱和道白的一般角色也融入了戏剧整体,共同成为了画面、音乐、情节的一部分。李瑛扮演的喜儿很出色。她在演唱众多高亢长句时,喉咽状态舒展、气息支持有力且绵长。自由延长的音符能尽情地发挥,且每一刻都有充沛的感情支撑,丝毫没有孤立炫技的感觉。她不仅继承了民族传统风格,还吸取了西方歌唱的技术,但又不觉得她是咏唱不足,只是喊着、说着的初级自然状态。
  张成喜饰演的杨白劳也是异常成功。一位将满六十岁的演员把杨白劳屈腿、弯腰、眯缝着眼睛的外形自然而然地保持始终。这位以西方声乐基本功为基础的抒情男高音,并没有把杨白劳唱成洋腔洋调的“洋白劳”。
  津版《白毛女》的演出完全显现出了它的传统办院思想。不但显示了今天的人才和实力,而且像老树新枝一样,郁郁葱葱地弘扬了红色经典的根。

                                          2012-10-22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