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裴艳玲来津“寻源问道” 老戏痴谈坤生之美
梨园60年 情系女武生

 
 

  三度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有“戏曲国宝”之称的戏曲大师裴艳玲,10月12日将在天津大剧院举办《寻源问道》戏曲集锦专场。作为著名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家,又身兼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要职,65岁的裴艳玲前天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讲述了她与京剧、与天津牵绊一生的不解之缘。
  1
  到天津寻艺术之根
  曹禺曾称她为“中国的国宝”。吴祖光赞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人甚至将她与著名余派坤生“冬皇”孟小冬相提并论,“一把英气,硬生生把男人唱矮了下去。”她就是全国闻名遐迩的女武生裴艳玲。
  当在2009年5月18日第3次得到梅花奖时,裴艳玲已是史上得梅花大奖第4人,同时也是史上第2位三度获得梅花奖的女性。五岁登台、九岁挑梁,一生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裴艳玲先学京剧、昆曲,后学梆子,出神入化的表演和游刃有余的唱腔总是能令人叹为观止。如今在花甲之年,她带着从艺60周年的专场演出来到天津,她的心中有着万千的感慨。
  “做艺人的不在天津唱就不叫艺人。”对比京津沪三地的戏迷,裴艳玲对天津的偏爱显而易见,“咱们天津的观众是太懂戏,太‘门清’了。唱的过程中不管是唱过了,还是温了,天津观众心里都有明确的标准,稍微错一点大家都明白,但唱得好了,观众给叫好也是从不惜力。”
  裴艳玲对天津的眷恋源自于幼儿时代, 3岁起她便跟着父母在天津演出,1959年更是凭借在《宝莲灯》中扮演沉香而在天津一炮而红,让红遍全国的裴艳玲先后两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也让她从此从京剧转行到了河北梆子。“从小我一到天津演出,一看到中国大戏院和一宫的舞台就会兴奋。在这演出真是太美啦!”此次演出,裴艳玲表示自己是想找回儿时的记忆,和自己60年艺术生涯的起点,“把我的这个句号画得圆圆的我才心甘。”
  2
  以“原生态”解读大武生
  《寻源问道》是一场不施粉黛、不穿行头,形式简单得如同彩排的演出,却能让观众最直观地看到演员的身段、功夫和表演。裴艳玲对此解读为:把我们在厨房里的那点活儿拿到观众的桌面上来。“我的行当要求我演粗眉大眼的男人,每次都是化横眉立目的油彩。这次我想展示我真实的一面,让大伙看看我其实长得也不难看。”一席诙谐的话语令人感受到她的直率与真诚。
  “我能有今天,是三分艺术、七分捧。”虽然嘴上这样说,但为了这场《寻源问道》,裴艳玲从上个月起就在家穿上厚底鞋练功,踢腿、拉伸、打飞鹞……因为父母都是老艺人, 裴艳玲从小就过着像大篷车一样的流浪生活, 每日在演出中陶醉,为生计而奔波。 15周岁时她的月薪已经达到800元。“观众是我一辈子的亲人。什么都可以不要,可观众不能不要。”
  在《寻源问道》的上半场,裴艳玲将唱四个不同剧目中的一段新水令曲牌, 塑造不同的4个人物。“以前演戏的障碍在于我总要有扮相,可扮上就不方便更换了。如今既然不扮上,我就可以在角色间自由切换。”在整场演出中,裴艳玲不仅有大量的身段和演唱,还要亲自担任全程的讲解,但她仍乐在其中,“我太爱武生这个行当了,越演越觉得深不可测,现在更加觉得,就算演上一两辈子也演不到底的。”
  3
  吸引年轻人 怀念老戏台
  在加工这场演出时,裴艳玲很想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看戏,但并没有盲目加入年轻人喜爱的现代元素,而是在尽力打磨原汁原味老戏,并在其中加入适当的讲解。“我喜欢年轻人也被我征服,让他们走进剧场才是真正让我高兴的事儿。”所以一头白发的裴艳玲染了只有寸许的短发,还特意染成新潮的酒红色,“想要吸引年轻人就得让自己保持年轻的状态。”
  有人来拜师,原本无意开山门的她几次推辞,最终还是收下了“80后”的女徒弟,之后又足足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把这个原本只会翻跟头的“女武行”调教得有模有样。裴艳玲对徒弟的照顾堪称无微不至,不仅管吃、管住、管教课,还专门雇人照顾饮食起居,但唯有一件事她决不让步,就是没有她的批准,徒弟决不能私自登台。“我只怕她们都是一知半解的就出去招摇,而不去好好用功。”裴艳玲如是说。
  一生登上过无数的舞台,但裴艳玲和不少老戏迷一样,心中永远怀念的仍是过去的高台大戏。“过去没有声光电的配合,没有旋转舞台,更没有麦克风,那时候舞台上只有三盏汽灯,观众只能在台下仰着头看,但那时候的戏为什么好听?我在台上演戏时落下的泪, 那泪水可以直接摔在前排观众的脸上; 武生的一个功底扎实的亮相可以震得整个戏台轰然作响。那时的我们总在打磨唱腔,要精益求精锤炼韵味。然而如今的舞台,乐队伴奏加上了麦克风,伴奏音量的加大迫使演员要在台上‘吼’,味道自然就降低了。有时我真的想唱一场不戴麦克风的原生态京剧,因为有时我真的不知道,这些现代化手段对京剧而言是进步还是破坏。”
  4
  女武生比男人更“男人”
  虽然是个大武生, 但裴艳玲首先还是个女人,“女人就是女人,和男人就是有体型差距”。 为了避免这些生理上的不足,裴艳玲的练习从小就比别人苦,“比如练功时扎板带,我父亲要求我不能扎在腰上要扎在胯骨上,这样不会显出女人的纤瘦腰肢,而是像男人一样上身宽,腿相对短。”作为两个女儿的妈妈,裴艳玲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是几乎从没用母乳喂过自己的孩子,“我生孩子时我父亲也很矛盾的, 一方面想抱外孙的心情很迫切, 一方面又怕我生了孩子就前功尽弃。”如果用母乳喂养,身体的变化很可能破坏掉裴艳玲作为一个武生的全部身体条件,于是她只好放弃。“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女儿们和我都不是很亲。”裴艳玲苦笑道。
  对于女性而言,出演武生显然比演青衣和花旦要难得多,但在裴艳玲看来,传统艺术中“乾旦坤生”的反串也正是戏曲的迷人之处。“戏曲的根本在于对角色的塑造,所谓塑造就是要让一朵假花比真花还美。因此无论男旦塑造女性,还是女人出演武生、老生都是可以在理论上成立的。如果让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性来演花旦、青衣,那就称不上塑造,而是本能的反应。正如男人塑造的武生,也几乎都是本能出演一样。我所追求的恰恰是这个塑造的过程。男性的一些在他们眼中习以为常的特点,却会被我以女性的眼光所捕捉,并化用到表演中,让人们相信我所塑造的角色。这也是为什么我虽然是女的,却能在台上比男人更‘男人’。”

                                           2012-09-21
                                      (新闻来源:今晚网-渤海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