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天津首家民营剧团 振北曲艺团白手起家得发展

 
 

  小舞台上的“新春天”
  “洒窗棂点点敲人心欲碎,摇落木声声使我梦难成。当啷啷惊魂响自檐前起,冰凉凉彻骨寒从被底生……”舞台上京韵大鼓鼓剑轻敲慢击,弦声如泣如诉,演员演唱高低婉转,一曲《剑阁闻铃》听的台下观众如痴如醉,全然陶醉其中。
  谁曾想到,这舞台上曲艺娴熟的演员以前是幼儿园老师,这样一个拥有20多位演员和乐队的曲艺团,前身是集体经营的速冻饺子厂。 作为天津市第一家民营企业创办的剧团, 振北曲艺团在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将演员待遇与演出效益相结合,走上一条民营剧团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管理的新道路,毅然在市场的洗礼中坚强的生存下来并不断壮大,成为天津曲艺界的一朵奇葩。
  另辟蹊径,白手起家
  1998年,振北实业公司旗下的速冻饺子厂倒闭,原厂20多个职工的再就业成了他们最紧迫也最头疼的问题。
  “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牵着公司每个人的心,我们不能给国家添麻烦,更要让大家的生活有着落,但一直想不到可行的方法 ,愁得每天睡不着觉。”时任振北实业公司党支部书记、现任总经理邢慧珠说。
  偶然一次,邢慧珠听一位戏曲演员说起当时天津曲艺演出市场日渐火爆。她眼前一亮,这些下岗职工基本都是幼儿园的老师 ,有 吹、拉、弹、唱的基础,再学戏曲应该不会太难。再和公司主要负责人一商量,大伙儿一致同意,并开始纷纷出入全市曲艺演出场所进行调查,看人家演什么节目、什么样的节目受欢迎、每场演出能有多少观众、估算每场收入,半个月下来,大家基本掌握了天津市曲艺演出市场的情况。但当时摆在面前的另一个现实是,不少专业的曲艺团体在由“大锅饭”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不适应市场的要求,纷纷倒闭。一方面是群众对曲艺演出市场的需求不断加强,另一方面是演出团体自身改革的需要, 邢慧珠和她的同事们决定:干,机遇与风险并存, 即使失败也要搏一搏、拼一拼。1998年,天津市第一家民营企业创办的专业曲艺团——振北曲艺团在河北区成立。
  曲艺团成立后,当务之急是让职工们尽快学会唱曲。邢慧娟把富有教学经验的铁片大鼓名家姚雪芬请来,让每个职工唱一首歌,根据职工的嗓音条件教她们学唱不同的曲种和流派。
  为了让学员们得到不同曲种和流派名家的指点,在资金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剧团负责人每天守在演出地点,不厌其烦地向艺术家们介绍剧团的情况, 执着和真诚最终打动了他们, 赵学义、刘春爱等天津知名艺术家先后到团里进行教学指导。
  职工们也分外珍惜二次上岗的机会,除了认真上好每一次课,平日里,无论做什么,更是随身听一开,耳机一插,随时听曲调、学唱词,有的职工听得入了神,做饭的时候锅着了还浑然不知。有一次,邢慧珠的朋友看见团里演员蒋志萍大半夜在家门口的立交桥下嘀咕,怀疑她是不是精神有问题。后来才得知,蒋志萍为了尽快记住唱词,每天夜深人静了到桥底下边唱边学。
  “起步阶段很苦,但是我们都很珍惜这个机会,为了能尽早上台演出,大伙儿都特别努力。”蒋志萍说。
  当时请来授课的四胡、琵琶老师钟吉铨,看到团里职工在困难环境下能有如此的学习热情,三伏天,老人不顾逐渐升高的血压,坚持在台上培训乐队整整一天。如今老人已是曲艺团乐队的一名成员。
  正是这样的吃苦精神与坚持不懈的毅力,在刚刚起步阶段的振北艺术团,虽然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却获得了尊重与敬佩。
  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学习一个月后,团里的职工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开始登台演出,而大家用一个夜晚打通的三间办公室和用自家木板搭起来的“戏台”是他们最初的剧场和舞台。 而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曲艺文化,他们仅将票价定为2元,职工的演出费却为全市最高的20元。
  万事开头难,低廉的票价并没有吸引观众, 不用演出的职工就成了团里的第一批“观众”, 大家相互学习,互找不足,共同进步。直到开业一个多月后,剧场才迎来了第一位观众,大家都高兴的不得了,唱得分外卖力,或许观众被这样的真诚所打动,第二天,竟又带来了一群观众,一位热心人看完演出后自告奋勇要帮他们贴宣传海报。就这样,振北曲艺团的名声渐渐在周边居民中响亮起来。尽管刚开始跑调、鼓剑子飞出等状况时有发生,但是宽容的观众用掌声与鼓励让演员们内心倍感温暖。演员们暗下决心一定要精练演唱,绝不辜负广大观众的厚爱。
  时光流转到2002年,这时的振北曲艺团早已名声在外,下午和晚上的两场演出,100多个座位的观众席常常座无虚席,曲艺团的门票收入基本与演员演出费收支平衡,职工平均收入1000多元,当年20多位濒临下岗的职工在这个新岗位上焕发了春天。
  也是在这一年,振北曲艺团老的演出场所面临拆迁,没有了演出场地,曲艺团的前景堪忧,但看到观众热情的支持,全团上下一致决定,无论多难,曲艺团一定要办下去!
  经过层层筛选,曲艺团演出新址选在了位于民生路的铁路招待所,容纳的观众也从100多人扩大到200多人。但昂贵的房租也压得团里主要负责人喘不过来气,但仍然保持的高上座率给他们打了一剂强心针。
  同时,团里团为了充实演出队伍,提高演出质量,吸纳了一批从专业解散团体下来的专业演员作为外聘演出人员,同时,通过每周一组曲票友交流的“大家唱“,发现一批有演唱潜力、生活有困难的群众,免费教他们学习戏曲,通过挣取演出费用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振北艺术团的发展逐步走上正轨。
  2006年,振北曲艺团搬到了河北区王串场一号路,这也意味着一部分固定观众的流失,全团成员再次从头开始,深入社区粘贴海报,并通过曲艺进社区活动扩大活动影响力。现在,曲艺团演出涵盖了京韵、梅花、单弦、乐亭等多种流派。票价也仅仅从2元涨到了5元,但演员们的收入却涨到了2000多元。
  “这里已经不仅是一个演出场所,很多老人把这里当成了交流的场所丰富老年精神生活的寄托,我们就是为老百姓演出,他们的支持是我们不断进步的源泉。”邢慧珠说。
  借势“春风”,更进一步
  全团成员的汗水没有白流,振北艺术团的名声渐渐大了起来,请他们演出的活动也多了起来。而随着演出的水平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当初半路出家的职工们变成了曲艺表演的“行家里手”,不少人还成了行业里的“名角”,在北京市天桥杯鼓曲比赛等大型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2007年,曲艺团成立9周年之际,举行了名师带徒仪式,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拜天津市优秀曲艺艺术家姚雪芬、陆倚琴等为师,为人才的长期培养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一路走来,振北曲艺团历经风风雨雨,成为市场经济下民营企业办剧团成功的一朵奇葩,其发展模式得到了天津市文联和曲艺界的高度认可,并在2011年获得天津市百家民营剧团优秀奖。而心怀感恩是他们能够一路走来,得到各方帮助,赢得群众喜爱的关键。为了回馈社会各界与群众的厚爱,振北曲艺团多年来先后走进社区、进学校,为广大社区群众和学生带去传统曲艺表演,并多次组织抗震救灾募捐义演活动。
  目前,在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无疑为振北艺术团的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新的助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们发展的新契机,目前我们组织成立了一支专业相声队,已经开始登台演出了,反响还不错。下一步我们打算招戏曲学校毕业的学生们来我们团,这样一方面能提高我们团的整体水平,也能解决这些学生们的就业难的问题。希望以后的振北艺术团的不仅仅有曲艺、有相声,还能有京戏、评戏等多个戏种,如果可能,我们还想成立文化公司,让我们的文化事业做大、做强。”邢慧珠说到。

                                         2012-07-03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