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百日集训”25周年系列展演第二阶段的演出活动,于昨晚落下帷幕。
连日来,在中华剧院的舞台上,改编剧目、传统名剧和折子戏轮番上演,精彩呈现,演员发挥出色,观众反响强烈,剧场内外洋溢着浓厚的京剧艺术氛围。由此引发的对“百日集训”的历史回顾及其带来的启示,将是深刻而久远的。
顾名思义,“百日集训”就是以一百天为期的集中训练。区区百日,地方院团的一次培训活动,能够在京剧艺术此后二十多年的历程中镌刻下深深的印记,而且影响还在延续,绝非偶然。
李瑞环同志在《学哲学 用哲学》一书中指出:“人们的成功或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哲学上讲就是一条,即主观思想自觉不自觉地符合于客观规律。”25年前,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是有着鲜明的指导思想的,就是在“十年浩劫”结束不久, 京剧艺术传承链出现断裂的情势下,振兴京剧要“先继承后发展,在继承基础上求发展”。 这一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思想, 符合人类文化纵向讲继承、 横向讲借鉴的客观规律,而作为其实施行动一个重要步骤的“百日集训”,则又符合京剧尖子人才的成长规律。京剧传承历来有出科以后再投名师、寻求提高的传统,这是由京剧表演艺术的精致入微和口传心授的传艺方式的需要而形成的。“百日集训”的做法,实际上是按照京剧人才的成长规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借鉴传统的授艺和提高方式,动用行政和社会的力量,把过去个人的、孤立的寻师问艺变成了自上而下有组织、有计划的艺术培训,从而为高水平的抢救性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在“百日集训”实施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高起点、高标准:一是请名师、学经典,取法乎上;二是抓主演、讲合作,整体提升;三是重继承、求提高,有所发展。一方面名师授艺一字一腔、一招一式严格要求,同时又注意从演员自身条件出发,结合运用,以求达到扬长避短或化短为长;另一方面有的放矢,适应时代的进步,对某些传统剧目进行适当的整理、加工和锤炼,使之焕发新的光彩。这些思路和做法,都是符合京剧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规律的,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显著成效。为此,多年来被各地艺术院团和院校学习、推广。
“百日集训”的经验和启示是丰富而多方面的,其中,尊重文化传承和京剧艺术的规律,以科学的态度按规律决策和实施,无疑占有根本性的位置。 实践证明,严格按规律办事,就会有进步、有成效, 反之则会路子走偏,事与愿违。而这,又离不开对京剧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满腔热忱,离不开充分认识和高度珍惜京剧艺术的独特价值与魅力,离不开对京剧艺术超越时代的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有建立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认识,才会有尊重;有对京剧本体的尊重,才能够真正认识和准确把握京剧艺术规律,尊重和遵循规律,这也是“百日集训”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近年来,由于国家倡导,各级领导关心、重视,京剧人奋发努力,京剧在人才培养、剧目建设、艺术普及和社会生存环境的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也要看到,振兴京剧的任务仍然是长期而艰巨的,人才要提高,剧目要丰富,观众要扩展,如何在实践中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不走或少走弯路,还有许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于是坚定信念,把准方向,让新的追求和行动切实符合京剧艺术规律,而又从京剧本体出发,有所丰富和创造,就愈显重要。这,正是今天纪念“百日集训”的意义所在。
2012-04-13
(新闻来源:今晚网-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