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人艺演员、“话梅”谈人艺

 
 

  路希:创新求变不随波逐流
  天津人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路希年过八旬依然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他热情地向记者介绍,1949年他开始接触话剧,从1951年天津人艺成立开始就在这里工作。虽然近几年因身体原因不经常活跃在话剧舞台上,但仍一直心系话剧事业和天津人艺的建设。他说:“剧社建立初期条件非常艰苦,可以用‘黑夜孤灯一小楼’来形容,剧社周围几乎没有一条平整的道路。天津人艺能达到如今的规模和影响力,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天津人民的热情支持。”
  谈到当代话剧市场现状和天津人艺的发展,路希表示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戏剧行业受到其他娱乐方式的强烈冲击,但是人艺一直创新求变并没有随波逐流,依旧保留话剧艺术本身的高雅精神和不可替代的魅力。
  张金元:新兴娱乐取代不了话剧
  张金元是天津人艺副院长,也是人艺一名资历深厚的话剧演员。记者采访时他已经换上了行头——深褐色西装、标准的二十年代老爷头,一眼便可认出是《雷雨》中周朴园的造型。他告诉记者,今天他要出演两场戏,一场是《雷雨》中的周朴园,一场是《望天吼》里的赵如归。
  谈起人艺成立六十周年,他不免有些兴奋:“我1972年来到人艺,那年我17岁,至今已有四十年。当时的人艺院风很好,每个人都有一股踏实严谨的艺术追求,很有大剧院的风范。这四十年,人艺变化很大,不仅注入了很多新鲜血液,而且院里资金雄厚了,剧目也多了。”
  张金元从事话剧演出四十年,在二十余部剧目中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认为,话剧成功的关键在于“有一群有识之士在真正地做艺术、踏实地为艺术奉献”。谈到他的老同学陈道明、李秀明早已大红大紫,他打趣道:“我们班一共18个人,已经出了两个明星,不会再出了,剩下我们就要踏踏实实守家护院。”对于新兴娱乐对话剧的冲击,张金元显得很轻松:“各有各的喜好群体,就像电视不会代替报纸一样,新兴娱乐与传统娱乐相互借力,共同发展。”
  王雅迪:喜欢用微博和观众交流
  作为人艺青年演员的代表,王雅迪已经在剧场上耕耘了7个年头。 这个高挑、帅气的小伙,正体现着人艺事业蒸蒸日上的勃勃朝气。他说,自己很幸运能赶上这样一个话剧艺术与人艺事业健康发展的时代。话剧是一门能反映时代前沿的艺术,这些年人艺根据时代发展,把艺术和市场有效结合,创作了不少紧跟时代潮流、又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剧目。现在人艺很重视和观众的互动,他经常利用互联网,通过微博和观众交流。这样,他不但能及时了解观众对演出的回馈,还得到了他们一如既往的支持,这成为促使他不断进取的动力源。
  蒋松鹤:“话梅”愿话剧不失魅力
  在记者印象中,话剧爱好群体以中老年居多,然而记者面前这位忠实的话剧观众分明是位年轻时尚的女孩。蒋松鹤是某公司市场总监,两年前在人艺剧场观看了《原野》,从此欲罢不能,场场不落,用她的话说:“看人艺的话剧,会上瘾的。”话剧不像电影,即使同一部话剧,每次看都会有新的感受。而且话剧台上台下的互动,不像影视剧那样演员离观众很远。
  蒋松鹤说:“剧本是戏的根,我特别希望人艺能在原有的戏剧上,挖掘一些新的剧本,拍出更好的话剧。同时,希望人艺在面临商业化的市场运作下,保留自己原有的文化氛围,保留自己独有的魅力。”
  石鸿祥:享受话剧 享受生活
  52岁的石鸿祥是一名保险公司的业务员,虽然从事着与话剧毫无关系的职业,但他却对话剧情有独钟。他告诉记者,像《霓虹灯下的哨兵》《豹子湾战斗》都对他青少年时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于话剧了解的深入,他渐渐感悟到观看话剧不仅仅能丰富生活和放松心情,也提高自身对于高雅艺术的鉴赏能力。 此外,在天津人艺创建微博以后,石先生也顺势建立了自己的微博, 由“话剧迷”成功转型为“话梅”。每天他都和演员、其他“话梅”交流心得体会,上传自己拍摄的剧照,这不仅充实了他的业余生活,也为话剧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1-09-13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