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她让天津时调传唱大街小巷
——访著名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

 
 

  说起天津时调,只要能唱出腔来的人或者听说过这个词汇的人,就知道有个王毓宝。她演唱的曲种获得了第一批联合国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本人也获得优秀传承人的称号。她的唱段是在中国北方曲艺之乡的天津,继骆玉笙、马三立之后的第三个金唱片奖获得者。她又是本市第一位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终身成就奖的老艺术家。她以自己的实力为享有北方曲艺之乡美誉的天津添上了重重一笔。在祝贺王毓宝从艺七十七周年暨荣获牡丹奖终身成就奖纪念演出之际,记者采访了85岁高龄的王毓宝,只见她满面红光、神采奕奕,她向记者表示,希望天津曲艺人携起手来共同将天津时调艺术发扬光大。
  好时光献给“天津时调”
  王毓宝说,她与时调结缘,来自小时候父亲的熏陶。王毓宝的父亲是一个油漆匠,热爱时调,能弹得一手好三弦。在父亲的影响下,王毓宝五六岁时就能演唱, 8岁就跟着父亲“走票”,13岁登台,以艺养家,一天就要赶十来场……她的金嗓子硬是这样“炼”成了。今年是王毓宝从艺的第77个年头,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她都奉献给了“天津时调”。早期,“天津时调”被称为“时新小曲”,天津高雅一点的园子,都以所谓“上流社会聚集之处”为由,把时调拒之门外。王毓宝登台之后,就着手改良时调,她摒弃粗俗的唱词和一些插科打诨,最终凭借自己的高超技艺,在时调的百年历史上,第一次让它登上了曲坛的高雅殿堂,赋予时调全新的魅力。
  1949年以后,王毓宝以一名新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1953年,她凭借新作《摔西瓜》一炮走红。从此,“天津时调”在中国曲艺史上翻开新的一页,“天津时调”这个曲种名称正式被确定下来,这一曲种开始走向新生。
  1958年,王毓宝演唱的反映天津人民治理海河事件的《翻江倒海》,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此后,“天津时调”迅速走向大江南北,与其他流行的曲种相媲美。
  上世纪60年代,王毓宝创作了《红岩颂》;上世纪70年代,她演唱的《军民雨水情》和《心中的赞歌向阳飞》享誉大江南北;上世纪80年代,在《梦回神州》中,她大胆地采用“老鸳鸯调”表现台湾同胞思念大陆家乡的忧伤情怀;上世纪90年代,她的《放风筝》广为流传。她还演唱了一些具有“天津时调”特色的电视剧插曲,进一步扩大了“天津时调”在听众中的影响。
  桃李满天下收徒过百人
  晚年的王毓宝,致力于培养“天津时调”的接班人,她的学生从6岁到60多岁,可谓桃李满天下。王毓宝从30多岁开始带徒弟,到现在,正式、非正式的徒弟已有上百人。她从来都是义务性的教导,从不收费。在南开大学留学的美国女孩白卓诗是王毓宝的入门弟子之一。王毓宝说,白卓诗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天津时调”,希望把天津的曲艺文化带到国外。
  如今,王毓宝老人精神矍铄,心态达观,每日坚持读报、听广播,十分关注曲艺发展及年轻人的进步。她说,最想念的就是鱼水相融的观众。有人评价,王毓宝是“为天津时调而生,为天津时调而思,与天津时调同命运的艺术家”。

                                           2010-11-07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