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本市中华剧院群星璀璨,“梅花”竞放,“中华盛景·沽水流芳”京剧系列演出在这里盛大开锣。这是一场国粹京剧艺术的饕餮盛宴。天津两大国家级京剧院团:天津青年京剧团、天津京剧院排出了强大的演出阵容,老中青少,四代同堂,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流派纷呈,群芳竞秀,天津菊坛一派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演出结束后,记者采访了本市著名戏曲理论家刘连群,请他对天津京剧事业的发展作一番简单的梳理和回顾。
谈到天津京剧事业的发展,刘连群感慨万千。 他说,从上世纪30年代到今天, 天津京剧在全国的地位经历了两大转变:30年代,天津叫京剧大码头,所谓码头就是南来北往的京剧艺人在这里流转,梅尚程荀张,南麒北马关东佟,你来我往,各领风骚。这个时期没培养出大演员,倒培养出了好观众,天津戏迷,全国闻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杨宝森、厉慧良、张世麟、杨荣环、杨宝忠等京剧名家落户天津,天津有了自己的专业剧团,而这些剧团又都设有自己的学员班。特别是天津戏曲学校的成立,为天津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的京剧人才,现在他们仍然是京剧舞台上挑大梁的人物。这就是天津从京剧码头到京剧摇篮的第一次转变。改革开放后,天津京剧又有了从京剧摇篮向京剧基地的第二次转变。说天津是京剧基地,标志有三:一、天津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两大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的城市;二、天津京剧流派纷呈、行当齐全、人才济济、薪火相传,不仅各行当都有在全国响当当的领军人物,很多青年演员更是在国家级京剧大赛上屡屡获奖;三、天津京剧不仅在出人才、出好戏上有目共睹,天津戏迷也是全国一流,热情懂戏的观众让天津始终保持着浓厚的京剧氛围,使天津成为一片京剧的热土。
刘连群说,说到天津从京剧摇篮向京剧基地的转变,就不能不提到“一个方针”、“两大工程”。“一个方针”就是李瑞环同志提出的京剧“先继承、后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指导方针。“两大工程”就是天津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京剧艺术而实施的“百日集训”和“中国京剧音配像精品工程”。1986年,天津为青年京剧团搞了“百日集训”,即从全国聘请京剧名家,对青年演员集中传授经典名剧, 并在100天内排出10台大戏,使得天津青年京剧团在全国各地巡演时一炮打红,成为一支生机勃勃的京剧劲旅。“音配像”工程不仅抢救了一大批前辈艺术家留下的珍贵遗产,更为天津青年演员提供了向老艺术家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经历了难得的实践和提升的过程。应该说,“两大工程”的成功实施为中国京剧的继承与发展也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刘连群最后说,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天津京剧要求得新的发展,就要按照“先继承,后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方针,不断向前辈艺术家学习,不断挖掘传统京剧的精华,不断提高艺术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迎来京剧事业的更大发展和繁荣。
2010-04-08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