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留声机带他走上创作路 受挫折终成曲艺名家
                 朱学颍:我给骆玉笙写段子
                     
 
 

  由于10年前被炮仗震坏了耳朵,朱老多年来一直很少外出活动,生活安静且低调。采访之前,记者还担心,怕因耳疾的影响,采访不能正常进行。正式接触之后,才发觉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看得出来,老人为这次采访做了很多准备。因为沟通不畅,整个采访过程中基本上是朱老一个人在讲述,从他不间断的话语里,记者看到了他的艺术轨迹,聆听到了许多独到的艺术见解,了解了他艺术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许曾身为相声演员,老人说话时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都很丰富,兴致勃勃,侃侃而谈,整个采访饶有情趣,而老人的认真、谦和,更是让记者印象深刻。
  留声机“启蒙”教育
  在朱学颍之前,朱家没有人跟曲艺沾得上边,“一个搞曲艺的也没有。”朱学颍说,而自己之所以走上这条道路,跟冥冥中的一次“启蒙”有关。
  上学时,朱学颍并不是一位“优等生”。 他学习成绩很一般,但对语文则特别偏爱, 面对其他同学如临大敌的文言文,他理解起来毫无难度。按部就班地过着懵懵懂懂的读书生活,直到偶然一天,生活给他打开了另外一扇窗子,朱学颍发现了自己的喜好。
  “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一次从学校附近的杂货店走过,店里的唱片机正在放着白派京韵大鼓——当然,那时候还并不知道是什么,但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非常想听,好像内心就愿意接受它。于是一直站那儿听。一会儿,店老板出来了,问:‘干什么?’当时我十二三岁, 怕人家说啊,于是赶紧跑回家要了5分钱,返回来买了根冰棍后,一边咬着冰棍一边再继续站着听。”打那儿以后,朱学颍每次路过那里,都会特意放慢脚步,仔细留心,希望能多听到一些鼓曲节目,“不过,别人不会总放这个,而且,过去灌的唱片很少有完整的——因为灌完整了,就没人买票听了。 所以一般也就是6分钟的唱,感觉总不过瘾。”
  虽然小朱学颍对曲艺着了迷,但因为生活条件的限制,他接下来并没顺利地深入曲艺行当,这种遗憾一直到他学徒的时候才解决。“稀里糊涂上完了初中后,因为学业不佳,家道也衰落了,就没有上高中,去了商行跟人当学徒。”朱学颍学徒的商行位于劝业场, 附近的“小梨园”和“大观园”是两处著名的曲艺演出场所。 此后,朱学颍一有空闲就泡在那里,乐此不疲,如鱼得水。“我第一去次就听的刘宝全《大西厢》,而且还是全的!特别兴奋。因为喜欢听这些鼓曲的唱词,但是又没有卖的。于是那时就一边听,一边记唱词,这一来,还真记了不少。”一段学徒时间下来,朱学颍商行的知识没有学到多少,脑中却对曲艺有了一个系统、具体的影像。
  新中国成立之后,跟着大哥在街道工作的朱学颍,无意中发现当时的《天津晚报》上竟然刊登了曲艺文章。怀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他给报社投稿,“稿子不久后就刊登出来了,而且都没有改动几个字!”大受鼓舞的朱学颍开始把心力放到曲艺创作上。 1956年,朱学颍进入电台工作,随后又被调入群众艺术馆, 主持刊物《海河说唱》的编辑、出版工作。1960年,朱学颍进入天津市曲艺团,“对我来说,真正搞曲艺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之前都不过是在它的外围转悠,只有到了曲艺团,才正式接触到各方面的演员,才真正开始了后来所谓的研究各个曲种、各个演员特点方面的工作。”
  写新作唱火骆玉笙
  进入曲艺团后,朱学颍开始了一名专业曲艺作者的生涯,“调去以后才知道这里边儿的苦衷。因为在曲艺团——除非你是老舍、曹禺这样的人物,作者一般都会往后排,往前排的是演员。这样的话,作者就常发现演员不拿自己当回事儿。怎么让演员承认你?你的东西能不能唱出去?如何跟演员合作好?这都是问题。”
  刚入曲艺团时,作为一个年轻的新作者,朱学颍跟演员“打架”的次数不少。经过挫折以后,他开始自我反省,“这里边儿就给自己出了一个题目,你写的东西,先别说观众,怎么让演员同意唱?虽然上边有行政命令,可演员说不唱还是可以照样不唱。你不放下架子来跟演员沟通,这个就没有办法了。我过去不问,认为自己写得都行,实际是不行,后来一看啊,有的属于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说,你写的这个曲子由这个演员来唱合适不?这个题材用这个曲种形式来表达有没有问题?打交道多了,跟演员慢慢地都熟了。作者跟演员沟通好了,对作者能力也是一个提高。”
  当时的天津市曲艺团,集中了北方曲艺的众多大腕儿。其中,就包括大鼓的领军人物骆玉笙。“我当时想啊,要在曲艺团立住脚,就一定得拿出唱得响的作品。如果演员不拿你当回事,你自己又不够好,这怎么行呢?于是,我从最喜欢的京韵大鼓下手,寻找突破点。”刚好机会来了,曲艺团团长邀朱学颍为骆玉笙写几个段子,“那之前骆玉笙已经是红遍大江南北了。当时,团长非常有眼光,他说,骆玉笙虽然唱得好,但只会过去老的那几段不行,得有新作才能更进一步。于是我下了工夫,结合当时中国登山队员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事件,写了一段《珠峰红旗》。题材的格调很高亢雄壮,骆玉笙的嗓音很抒情,这二者结合起来,段子一唱就轰动了……实际上吧,我是把自己‘打炮’的作品给了骆玉笙,这里面下了工夫的,也从这以后, 一通百通,也有其他演员找我来写东西了。 后来,我还给骆玉笙写了《光荣的航行》,写了《红岩》里面的作品,都唱红了。”
  对于自己的创作经验, 朱学颍说:“作者写东西,除了研究这个段子怎么写, 还有这适合哪个演员,演员特点是什么?这里面得适合他的特点来发挥的。有时候你这东西挺好的,但他唱着不合适,这就不行。比如说吧,因为骆玉笙是京韵大鼓中的首席代表,所以她唱的新段子,尽管有些还不是特别理想,也应该是首席代表的水平,所以我给她选的题材都比较‘正’,如果是轻飘飘的,她参加各大活动就演不了了。而且,曲艺门类众多,虽然是相通的但又各不相同。作者创作中就要找好自己的特长所在,琢磨演员的优点在哪儿,这样才能有传唱得开的作品出来。”
                                       

                                        2009-12-28
                                     (新闻来源:渤海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