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华乐经典 演绎名镇杨柳青  
            天津歌舞剧院推出原创民族管弦乐组曲《连年有余》  
               
 

  初夏五月,柳绿花红。由天津歌舞剧院推出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连年有余》于5月22日至24日在天津大剧院上演。在首场演出中,天津市张俊芳副市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朴东升、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殿英等领导,加拿大、新加坡、台湾、香港的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关迺忠、郑朝吉、陈绍箕、卢亮辉、黎汉民,本台音乐会作曲家刘文金、刘锡金、李崇望观看了演出。演出独具天津文化魅力,洋溢着绚烂多姿生活情调,观众沉浸其中,演出进行中掌声此起彼伏,深受观众好评。总结其亮点多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名镇 舞台演绎
  天津歌舞剧院推出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连年有余》从策划之初就以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杨柳青的千年文化脉络为主线,本着以创作手法新颖、地域特色突出,表达方式独特,主流状态明显,旋律优美流畅,技巧丰富卓越的总体要求,以“杨柳青青”、“渔樵农耕”、“古镇书香”、“渔童送福”、“点染丹青”、“喜迎宾客”、“精武豪情”、“好雨时节”、“丰收喜悦”、“连年有余”等十段不同演奏形式及组合的乐曲,呈现出十副绚丽多彩、欢快鲜艳、赏心悦目的系列杨柳青年画,描绘了人文昌盛的千年古镇杨柳青的文采与风貌和杨柳青所饱藏的浓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挖掘、整理了农耕文化、书香文化、武文化、吉祥文化等传统艺术, 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演绎,和现代时尚相结合, 从现代人审美角度,凸显时尚化、人文化、风俗化的音乐风格,给观众带来一出柔情加激情的崭新的舞台音乐作品,将千年魅力名镇的人文积淀在艺术舞台上精彩演绎。
  杨柳风情 贯穿始终
  杨柳青民俗风情音画《连年有余》的亮点是非常凸显了天津民俗特点,将杨柳青风情这一文化地域特色贯穿始终。首先题材上借助于杨柳青的年画、尚武传统、连年有余等杨柳青风土民情,将杨柳青人文景观淋漓尽致的展示在舞台上。其次是对“十不闲”的挖掘与整理。手脚并用、一人击打十种乐器的“十不闲”,从乐器本身到演奏技法已绝迹多年,天津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根据杨柳青年画中有关“十不闲”的演奏图形,挖掘研制了“十不闲”这已失传多年的乐器,并以“十不闲”与吹打组合《渔童送福》, 用生动且富于童趣的音乐语言展现了盛世吉祥的生活画卷, 表达了福泽百姓的美好祝愿。青年演员吕丽龙的“十不闲”演奏,动如蛟龙,疾似闪电,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掀起了演出新高潮。第三是加入快板(竹板与乐队《丰收喜悦》),让整个演出富有情趣。在特邀快板书表演名家李少杰炉火纯青的竹板领奏下,观众仿佛被带入大地流金的秋天,金色的谷粒孕育着未来希望的情境当中,一张张笑脸映衬着丰收的喜悦,欢呼雀跃,美好的心情像鲜花永远绽放,乐曲以独具天津流派风格的竹板花式技法的独奏和群奏,使清脆的竹板犹如燃放的爆竹,释放着人们喜获丰收的幸福之情。台上表演与现场互动,非常有情趣,让人们在幽默、诙谐氛围中感悟出民族音乐的魅力,阵阵欢笑声也逐渐将当晚演出推向了辉煌的乐章。
  形式多样 韵味独特
  本次音乐会中不仅有唢呐与民族管弦乐队、打击乐与合唱、竹板与乐队的精彩表演、还有笙箫与乐队、古筝与拉弦乐队及竹笛三重奏等形制独特、品种繁多且音色各异的展示,将民族乐器强烈的个性,丰富的色彩,优美的旋律和令人神往的韵味展示的淋漓尽致。其中笙、箫与乐队《古镇书香》,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描绘出和谐安详的古镇文采与风貌。作品以当地民歌和表现文人精神境界的古曲为素材和动机,以“全景”和“特写”交替展示的方式引人入胜,具有浓郁的地方风韵。青年演员郭莉莎的笙和刘昭君的箫对话,争奇斗妍,表达了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读书嬉戏的场景,展现了杨柳青闻名遐迩,饱藏浓厚的文化底蕴。“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是对中国“吉祥文化”的杰出创造。古筝与拉弦乐队《点染丹青》,以古筝为主奏乐器,风格幽静、淡雅而内涵激情,在音乐的展开过程中似乎能让观众感受到书画艺术神态。青年演奏家范泊芳的古筝演奏,不论是花指和按滑音的运用,还是与乐队的协奏,其特别韵味和演奏技巧及不同调式、弦序的变化对比,都给听众带来新的色彩与感受,让我们在脑海中充满了无限遐想,感受到天津杨柳青真可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宝库。
  加入合唱 气势恢宏
  整台节目中不仅有阵容强大的民族乐队的激情演绎,而且加入了歌剧团、歌舞团60余人的大型合唱,气魄恢宏具有时代特征。音乐会在序曲“杨柳青青”的大合唱中拉开了序幕, 以天津民谣为音乐主题, 运用民族管弦乐与合唱的综合形式,展现这片民间艺术园林一派生机蓬勃的繁荣景象。“桃花寺外桃花口,杨柳青边杨柳青。七十二沽沽水阔,半飞晴絮半飘萍。”“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 河东女嫁河西郎,河西烧烛河东光;日日相迎苇篱下, 朝朝相送苇篱旁。”天津歌舞剧院的合唱演员们与乐队相互交流,共同以抒情且恢弘的旋律,表现了杨柳青的辉煌历史和当代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其次,伴随着笙管齐鸣,锣鼓震天与合唱演员整齐化一、铿锵有力的吆喝声,唢呐与民族管弦乐《渔樵农耕》将人们带进了杨柳青流传下来的一幅男耕女织、渔民撒网、牧童吹笛、安居乐业的民俗风情画中。作曲家运用天津民谣因素为音乐动机将唢呐的传统韵味融入当代风格,随着音乐的进行,唢呐演奏家赵存才高音唢呐健美的旋律和灵活技巧与中音唢呐抒情浑厚的音调相辅相成,时而表现热烈欢腾的劳动场景,时而表现安静祥和的生活画面,时而模仿各种昆虫鸟类的嬉戏,加上合唱音色的烘托,为乐曲增加了许多人性趣味,体现着天与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幸福生活。第三,合唱与乐队的融合还体现在津门鼓乐(打击乐与合唱)《精武豪情》, 乐曲以不同节拍律动组合及对时代节奏的提炼, 配之以合唱、击掌的多种表现手段,营造出起伏跌宕、天地宣威之势,表达了天津人习武健体、尊勇尚武之豪情。最后合唱与乐队共同演绎《连年有余》,以画意行篇,细致入微的描绘出宏大的气势,把人们的热烈情绪推向了最高潮,抒发了人民的美好情感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愿望。
  耗时三年 精雕细凿
  杨柳青民族风情音画《连年有余》和杨柳青古镇的独特魅力以及杨柳青年画的独特风格相匹配,决定了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的总体要求,及大手笔、大制作、大投入、大阵荣、大气势的名牌概念精品组织,精心策划并以重金聘请国内一流作曲家刘文金、刘锡津、李崇望、景建树、李文平等亲自创作,并充分发挥天津民族乐团演出队伍实力雄厚,阵容整齐及在国内外享有的良好声誉和广泛影响的优势,耗时3年, 多次请来全国各地专家同主创人员们参与讨论,一起对主题内容、呈现样式、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探讨。值得一提的是主创人员接到任务后,放弃一切工作,深入当地采风,查找各类资料,寻找音乐创作灵感。对音乐反复探讨,逐个分析特性、逐场分析音乐形象。可以说,一部舞台音乐会的剧本这样反复斟酌,是在天津市演艺界从没有过的。作为天津市唯一大型综合艺术表演团体,如今推出了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组曲《连年有余》,正如高久林院长所言,体现了天津歌舞剧院的精品意识、模式创新、品牌策略,是剧院通过抓节目树品牌,推剧目育新人,拉近演员与观众距离,增强文艺发展活力的新举措,并表示要继续为弘扬民族精神,对传承民族艺术,提高文化品位,创新文化品牌做出新的贡献。
                                   
                                     2009-06-19
                            (新闻来源:天津歌舞剧院 信息员:王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