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文 化 艺 术 信 息
                   
第23期
                   (总第143期)
 
                        (2006-12-13)                 共3页 第3页  
 

* 市场 *
  剧团“苏州现象”引人关注  
  苏州市直属5个院团,310名演职人员,一年演出近万场,演出收入逾2000万元。这一成绩的取得,一方面是市场定位的成功:昆剧院以当代大学生为主要观众,并以世界非物质遗产的“身份”走向海外;评弹团坚持传统的“跑码头”,以中老年为对象;滑稽剧团以雅俗共赏的特色融入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题;歌舞团努力打造吴歌吴舞地方特色;不占优势的锡剧团以农民为主要观众并逐步向舞美中心过渡。据统计,苏州各剧团的演出市场,三分之二在当地。按照各剧种特点分层次的进行观众定位,使各剧团能各得其所。另一方面是演出与旅游结合,几乎每个剧团在周庄、同里、网师园等处都有自己的演出基地。既使景点增加了文化味,也使剧团有了观众。(齐《文汇报》06/12/07)
  国有、民营剧团不一样  
  浙江一份资料表明 ,去年的国有剧团全年演出191场 ,民营剧团演出258场 ,而去农村的演出场次 ,民营是国营的5.8倍;国营剧团的投入使每场演出成本达到21018元,而民营的投入使每场演出成本仅为3544.6元。国有剧团和民营剧团的不同表现在几个方面: 1、生存危机和风险意识:国有剧团主要靠国家拨款养活,而民营剧团大多采用个人投资方式。2、负担和收入:国有剧团平均演职人员为51人 ,民营剧团只有29人 ;民营剧团的主演年收入超过4万元,一般演员也在2万元以上。3、着眼点上:国有剧团注重评奖,民营剧团更注重市场。(齐《人民日报》06/12/07)
* 文化产业 *
  文化产业协作体成立  
  中日前,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成立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该协作体的基本任务是,联合致力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组织机构、投资机构和文化企业以及学术研究机构和有相当社会影响力的传媒机构共同打造一个品牌化、权威性的经济合作组织,从而为协作体成员单位之间搭建一个互动交流、共同参与、合作共赢的平台,共同推动国家和地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园区的建设,全面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杨:《人民日报》06/12/8)
* 文化论谈 *
  如何将当代观众吸引到剧场中来?
  对此,人称“江南才子”的罗怀臻说,一要使每个戏都有让当代人感动的地方,二是要努力研究当代人的消费心理。同时,他还认为,凡是津津乐道于让内行看的文学艺术门类都将走向灭亡,凡是着眼于外行看的,一定能够翻身。历史上京剧、地方戏等繁盛的时候,都是因为外行人对它感兴趣。现在光盯着专家、内行、戏迷,仅满足他们的需要,对某些剧种来说可能永远都凑不齐满满当当的一剧场观众,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所以我们要保持“已有水土”——专家、票友、戏迷,更要致力于当代外行观众的介入,只有这样,当代观众才能被吸引到剧场中去。(齐《光明日报》06/12/01)
  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文化特征
  20世纪中国戏曲界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就是戏曲文献不断地大量发现,如《元刊戏剧三十种》《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清升平署戏曲文献》《车王府曲本》《南曲九宫正始》《脉望馆钞校古今杂剧》以及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发现的闻所未闻的戏曲史料等,不仅为中国戏剧提供了弥足珍贵的阅读文本,而且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研究领域。这些发现呈现出多方面的文化特征:一、时间的持续性。反映了近现代以来学人对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时刻留意与长久关怀;二、地域的深广性。说明中国古代戏曲不仅备受世人喜爱,而且享有崇高地位;三、种类的多样性。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兼容性和开放性,是中国民间文艺多元化、全方位观念的实际体现;四、版本的珍稀性。既说明古代戏曲文本发行的萧条和冷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戏曲文献自身的价值和魅力;五、归属的公有性。使这部分资料不仅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且方便了读者,提高了利用率。(齐《光明日报》06/12/01)
                                 责任编辑: 齐会英
                                 编  辑: 杨秀玲 赵二云

   页码:  3               (新闻来源:天津市艺术研究所资料室 信息员:杨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