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场 *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句话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成为不争的事实。此届艺术节超过半数的演出剧目都来自海外,且上座率都比较高。一位演出业内人士指出,引进中国的演出几乎全是商业演出,国外演出商赚走了大把真金白银。而我国输出海外的则多为“友情出演”,往往是赔本赚吆喝。这说明了一个事实:在全球演出业的自由贸易中,西方文化产品因拥有品牌、销售网络等优势而在演出市场上占尽风光。相形之下,坐拥“五千年文化资源”的我国文化产业如何走向海外市场,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业内人士指出,要想推动中国文化尽快“走出去”,政府应在资金、税收方面对文化企业提供更多优惠,或者建立中国文化外贸基金,而不是事后退税返还的机制。还有我们极度缺乏打造中华文化品牌的意识,浪费了老祖宗留下的丰厚的遗产。(杨:《中国文化报》06/11/6)
* 文化纵横 *
文化不能在短时期里打造
最近,“打造文化”一词来势凶猛,有打造“大唐文化”的,有打造“京剧辉煌”的等等,这些口号的初衷是好的,是想营造一些气氛来烘托、加强这些文化的氛围,但它也不可回避地造成一些危害,因为“打造”的本质是一种市场化改造,即对历史文化大动商业手术 ,只张扬能够迎合今天的一面,而隐在其背后的真正文化的一面便弃置不顾 。于是,在“打造文化”轰轰烈烈的今天,我们看到许多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假造的景点、古迹纷纷登场。这是因为,真正的文化是要靠时间和心灵悉心酿造,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成果,是自然的积淀而成的。你可以奋战一年打造出一座五星级的酒店,或者打造出一座豪华的剧院,但却无法打造出一种文化。(齐《人民日报》06/11/07)
* 你说我说 *
与往届金鹰节相比,第6届金鹰节多了一个“剧本交易会”的环节。在交易会现场 ,30多位编剧胸前挂着“卖”的牌子宣讲剧本 ,而50多名买家则挂着“买”的牌子静静听着讲台上的吆喝。卖家中 ,既有在校学生和业余创作爱好者,也有像北村这样的名家,而买家则来自国内各大电视台以及影视制作公司。业内人士认为,举办这样的交易会非常好,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信息量,而且能更直观地与制作人交流,作者还能详细地阐述剧本的卖点 。本届交易会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北村的《我与上帝有个约会》。(赵:《文摘报》06/11/05)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资料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