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  
  琵琶已有两千多年的流传历史。由汉代到唐代极盛,直到现代,经久不衰。历代琵琶演奏家,作曲家和制作大师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使音响铿锵美妙,富有金石之声。演奏指法丰富多样,表现力极强。其传统乐曲源远流长,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风貌。它是件能文能武,能古能今,能中能西的乐器。尤其是其典雅的一面,更能使人产生共鸣,倍感亲切。
  琵琶早在2000年前就有了它的雏形。东汉年间(公元前25--220年) 一位学者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这样写到:“ 枇杷,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像其鼓时,因此为名 ”。但当时所称的琵琶形状与现在的不一样, 其形状为直颈,圆形音箱,音位和弦数不固定。弦数为四、五、六条不等。在当时这种琵琶称为“秦琵琶”或“秦汉子”。今天我们演奏的五弦琵琶就是仿造当时的式样制作的。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国外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西域即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 “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我们现在演奏的琵琶就是由这种琵琶发展而来的。琵琶发展到公元七、八世纪即中国隋唐时代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它, 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情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公元八世纪(唐代后期)之后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两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归纳起来,右手指法分两个系统:一、轮指系统,二、弹挑系统。左手指法也分两个系统:一、按指系统,二、推拉系统。
  到公元十五世纪左右,琵琶已拥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为代表的文曲。所谓武曲,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所谓文曲,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到了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彝族舞曲》、《狼牙山五壮士》、《赶花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反映现代人民生活的乐曲。演奏形式除了独奏外,还出现了以《草原小姐妹》和《花木兰》等为代表的协奏曲。这个时期琵琶的制作不断改进,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大大提高了。
  当今二十世纪末琵琶不仅演奏中国传统音乐,而且还和西洋乐器如大提琴、长笛、钢琴、竖琴、吉它等结合组成新的演奏形式进行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受到中外听众喜爱。由此可以说,琵琶已开始走向国际乐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