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板源于北京的清音子弟书,清末流行于天津。子弟书大约产生于乾隆年间,有“东韵”、“西韵”之分,西城调尤缓而低,一韵萦纡良久。由于至今东韵、西韵均无音响资料,故不知其曲调。但其中的西韵经过著名曲艺艺人石玉昆的改造,保存在今日的单弦中,尚能窥其大致风貌,东韵则难以知晓。
  石玉昆,字振之,天津人,长期在北京从艺。经他改革后的西韵称为“石韵”或“石派书”。清末传入天津,经天津艺人的改造使其天津化,其吐字发音完全是天津话,不论说与唱都极富乡土气息,成为具有天津特色的曲种。著名演员有郝黄毛(郝庆山)、沈华庭等。由于最初流行于西城根一带,故名“西城板”。
  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壮激昂,唱法和曲调接近语言,内容较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感情,因此深受津沽民众喜爱。当年在茶楼演出时,常座无虚席。民国初年,天津城北门脸有宝和轩茶社和海锐茶社,是专演西城板的地方。20世纪40年代西城板已经开始衰落,但建国后仍有沈华亭、吴静山及李永泉等在书场以唱西城板形式说书。“文革”后虽然还有高小川、刘小江等教唱传播,但流传不广,现在这个曲种已基本无人会唱,近于失传,殊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