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大鼓的唱腔音乐
  梅花大鼓均为短篇鼓曲。每个短篇唱段,一般不超过一百句。每段唱词一般分四、五个段落,每个段落在音乐上叫一“落”。唱词为上、下对应形式。上句尾字除首句平声(起韵)外,均为仄声。下句尾字为平声,押韵: 除《王二姐思夫》外,一辙到底。 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句格一般为一、二、三或三、二、二、三。
  梅花大鼓是偏重于唱的板腔体曲种。它有[慢板]、[二六板]、[上板]三种板式和三个基本唱腔,这三个唱腔分别以其板式命名。
  [板式]唱腔是梅花大鼓的基本唱腔,它是一个一板三眼的乐句。以唱词尾字的平、仄来区别上、下句。一般是眼起板落,多为中眼或末眼起唱,落在板上。早期落音均为1,后期上句有落其他音者,是五声音阶为基础的七声宫调式。它舒展悠长,字少腔繁,速度舒缓。骨干音为5、3。曲调自高而下,在高、中音区回旋进行。乐句多由三个小分句组成。
  第一小分句以两个虚字开头,一般从末眼起唱;第二小分句多由头眼起唱,第二字落在板上:第三小分句也是从头眼起唱,尾字落在板上。旋律由高而低,呈下行趋势,最后终止在主音1上。它的特点是字间距离远,装饰音多,速度较慢,宜于表现曲折、委婉、悲凉的情绪。
  [二六板]唱腔是两个一板一眼的乐句。其板式也称[野枝了]或[野鸡溜儿]。上句先扬后抑,尾音落3;下句先抑后扬,尾音落2。它旋律短小,节奏明快,两个乐句呈对答式,落音又均不在主音上,给人以循环往复之感。骨干音与慢板不同,上、下两句分别强调3、2。
  [上板]唱腔是两句有板有眼的乐句,其调式、曲式及落音均与 [二六板] 唱腔相同。它速度快,旋律简化,近似数唱。显然,它是快节奏的[二六半板]。[上板]唱腔多在梅花大鼓的最后—段,也即故事高潮处。它有速度变化,一般越来越快,富于紧张感。
  梅花大鼓还有一个插入腔[怯何]。据说是一位何姓弦师创造的。它是带有悲腔性质的,抒情乐段多在以[慢板]唱腔够横的一落结尾处。上句唱词末字拖一长腔;下句唱词前三字拖一长腔,接着归回[慢板]唱腔。
  伴奏乐器三弦(弦式为151)、四胡(弦式为15)、琵琶(弦式为5125)以齐奏方式随腔伴奏,但由于它们弦式不一,音区各异,加上弦师采用加花儿、翻高儿、借字儿、填缝儿、搭桥儿等技法,伴奏音乐的色彩十分丰富,效果十分强烈。
  它的前奏为一板三眼,十二分小节。曲调流畅,呈级进状态,为宫调式。第十二小节后速度减慢,以便于起唱。三件乐器或合奏,或齐奏,相互配合。过去,在前奏之前还有名为“鼓套子”的乐段,起招揽观众和静场的作用,与今天的前奏基本相同,现在已经不再演奏了。
  它的间奏有两种,一为乐句之间的小过门,一为以[慢板]唱腔组成的落与落之间的大过门。小过门前两小节的旋律常常有些变化。大过门有两个,一为[上三番],一为[下三番],一般情况下,一落之末的[慢板]唱腔的上句后接上三番,下句后接下三番,一段曲目一般只用一次上、下三番。上三番一般接尾句的落音2起奏。曲调层层推进,速度由慢而快。连续的加花儿和十六分音符的连续使用,使其色彩十分鲜明。
  梅花大鼓的持板方式为“按板”(即左手食指夹在板隙中间,以拇指来按板敲击)。 演唱[慢板]与[二六板]时,第一击拍板;[上板]时,每拍均击。 大鼓则据曲情的需要,进行点缀性的敲击。在上、下三番时,每位演员都有自己的击法。大鼓敲击的技法多而讲究,有轻击、重击、轮儿击、压击、击鼓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