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大鼓由北京的南板梅花调改革、发展而来。创始人为金万昌及苏启元。由于伴奏乐器为三弦、四胡、琵琶、扬琴及鼓板,有人便以“梅花五瓣”喻之,故称梅花大鼓。它流行于京津地区,是北方鼓曲的重要曲种之一。
  20世纪10年代中期,金万昌来津献艺,深受欢迎。从此,长期在津演唱。他嗓音宽厚洪亮,行腔曲折婉转,吐字有力,韵味醇厚,世称金派。30年代,他曾与刘保全、王佩臣一起被观众誉为“鼓界三绝”。他的徒弟有荣少昌、刘连玉、王玉珍、私淑弟子周麟阁(票友)。他们都有较高的演唱水平。
  天津著名弦师卢成科(曾为金万昌伴奏),深知梅花大鼓三味,再次对梅花大鼓进行艺术改革,特别是丰富了段落之间的过门音乐(即“上、下三番”)。他教授的第一个梅花调弟子是花四宝。他们师徒在演出实践中,根据花四宝嗓音高亮、音色纯美的特点,扬女声之所长,开辟了梅花大鼓的饿高腔音域,变金派的苍劲为华丽,形成了“悲、媚、脆”的演唱风格。世称卢派或花派。
  继花四宝之后,卢成科还传授了花五宝、花小宝(史文秀)、花云宝、花银宝、周文如、花莲宝、丁慧宝等弟子。他们在继承、发展卢派梅花大鼓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梅花大鼓的演唱形式,与京韵大鼓基本相同。过去演员鲜少表演这一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伴奏乐器除鼓板外,还有三弦、四胡和琵琶。
  梅花大鼓含有“五音联弹”等演出形式,“五音联弹”也称“五音换手联弹”,即演员司鼓击板,乐队四人相互协作,操五种乐器。从左起,第一人右手打扬琴,左手按第二人手中的三弦;第二人右手弹三弦,左手按第三人手中的四胡:第三人右手拉四胡,左手按第四人怀中的琵琶;第四人右手弹琵琶,左手打第二架扬琴。演员演唱短段,如《指日高升》。每落之间乐队分别演奏《柳青娘》、《万年欢》、《夜深沉》等曲牌。
  建国以后,为了表现新的生活,演员、弦师和作曲家对梅花大鼓不断进行了改革。[慢板]唱腔中开始的“哎哪”被取消了,末眼起唱改为板上起唱;压缩了唱腔旋律,字少音长的弊病被改变了;伴奏音乐——特别是上、下三番被丰富了;花五宝在《傻泄》中创造了[哏头板] ([原板]);周文如在《罗昌秀》中创造了[散板];花五宝、马涤尘、李光等在《英娘恨》中发展出了[摇板];《二泉映月》等唱段还引进了歌曲、戏曲等。
  梅花大鼓的曲目,多为表现儿女情长的悲辛故事。传统曲目有《黛玉葬花》、《黛玉悲秋》、《宝玉探病》、《宝玉劝黛玉》、《探晴雯》、《黛玉思亲》、《昭君出塞》、《杏元和番》、《蟠桃会》、《目连救母》、《雷峰夕照》、《王二姐思夫》、《青楼遗恨》、《指日高升》、《拆西厢》、《老妈上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