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记赵玉峰学艺

  “偷”书
  西河大鼓赵派创始人赵玉峰,十三岁在家乡河间府跟大哥学唱西河大鼓,由于刻苦认真,不数年,已经有了点小名气。
  辛亥革命后,赵玉峰怀着到大地方去闯一闯的心情,长途跋涉,来到了北京。他每天卖力地演唱,但听众廖廖无几,每天卖艺所得不足饱腹。北京是个养活艺人的地方,自己却为何吃不上饭?赵玉峰百思不得其解。
  一天傍晚,赵玉峰信步来到天桥茶社,这时还没有开书,赵玉峰探头朝屋里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只见屋里灯火通明,坐无虚席。为避免同行忌讳,开书后,他躲在一扇破窗户眼下偷听。外面人喊声、狗咬声,时时干扰,他毫不介意,把耳朵紧紧贴地窗纸上。
  “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听人家说书,白口干净,吐字清楚,字字入耳,一色京白。把情节、事件、人物活动,交代得一清二楚。每一个字都清晰地送到听众的耳朵里,做到了“真而美”。在表演方面,形体动作不大,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对照自己,乡音浓重,音土调拙,只知道一味地仿唱。难怪吃不上饭,原来是艺不惊人!
  从此后,赵玉峰暗下决心,每天到窗外“偷”书。
  此时正是寒冬腊月,朔风凛烈,赵玉峰不顾衣单天冷,每晚必到。遇上雪天,薄棉袄积满了厚厚的一层雪,但他一动不动,坚持始终。回到小店,缓过来冻得麻木的手脚,便赶快把今晚所得记录下来。他识字不多,只好连连去画记号。记不下来的,下次注意补记。
  赵玉峰是河间人,乡音浓重,想改成“京白”,那是要下一番苦功的。但他毫不气馁,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直到弦师听着满意为止。就这样,整整花了一个冬天的时间,他从窗外“偷”来了著名评书演员群福祥的全部《施公案》,而后把它改成西河大鼓,再去对照以前的演唱,已经大有长进。

                                                      

                            类别:曲坛轶事
                                作者:宫钦科
                                出处:《天津演唱》19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