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与“麒派”

  四十年代初期,已故“麒派”文武老生王椿柏由沪来津在南市大光明、大武台等戏院演出,由于他的戏路宽,技艺纯熟,不仅博得了观众的好评,也深为内行所赞赏。此间,观众席上常出现一位“赶场”看戏的青年人,在全神贯注的观赏中不时低吟轻咏,每次散场时从他那惬意的微笑中透露出学有所得,猎有所获。他也是唱“麒派”老生的吗?不!他就是当时在燕乐戏院献艺的相声艺人侯宝林。
  那时,侯宝林已成为相声演员中的佼佼者,可以说是誉满津门,妇孺皆知了。侯宝林为什么这样兴致勃勃地欣赏王椿柏的演唱艺术呢?除了“猩猩惜猩猩”外,关键还是对“麒派”艺术的真挚喜爱。侯宝林是熟谙京剧艺术的,他以自身实践不断为相声的“学唱”开拓新的道路。在此之前,他曾考虑过学“麒派”唱念的问题,总感到如果亦步亦趋的学唱,不如让观众欣赏麒派的唱片。看过王椿柏的多次演出后给了他很多启发:王的嗓音清脆悦耳,不以沙哑取胜;但唱起来感情深沉饱满,吐字真切有力。加上武功根底厚,身段精美,因而既是“麒派”(经过提炼,吸取精华),又不是“麒派”(不是死学周信芳先生),这对侯宝林探讨在相声中如何神似地“学唱”无疑是颇多高示的。因而,从王椿柏的艺术实践中,不仅使侯宝林进一步接触了“麒派”艺术,重要的还是使他悟到了“艺术贵在创造”的真谛。因而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侯先生一直认为:“王椿柏是我佩服的演员,他那‘麒派’学得地道。”
  以后,侯先生“学唱”节目中出现了“麒派”那刚健雄浑,沉重委婉的唱腔。他是结合着个人的艺术素质、理解掌握“麒派”特征的。唱起来虽沙而不哑,虽低而不暗。特别是在学“倒板”、“拨子”处不乏高亢挺拔的唱腔;但使人听来仍是“麒派”。这是在分析剧情,理解流派特点基础上的结晶。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侯先生有机会向“麒派”创使人周信芳先生请教,并钻研过“麒派”几个时期的不同唱法,在理解和表现上又有着新的进展。周先生也满意地对学生们说过:“学我啊,要象侯宝林那样学”,这既是对侯先生的鼓励,也是对他学唱艺术的公正评价。

                                                      

                            类别:曲坛轶事
                                作者:笑暇
                                 出处:《天津演唱》19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