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咬字清晰。
  第一、准确。“不飘不倒讲四声”。当行腔与字音声调发生矛盾时,都通过加装饰音予以校正,“以字行腔,字正腔圆”。石慧儒之吐字,因十分准确,向有“话帖”之称。刘宝全、荣剑尘、王佩臣、常澍田等人吐字之准确,五音四呼运用之精到,有口皆碑。
  第二、清楚。吐字时,字头准确,有力量,有弹性。字头经字颈、字腹到字尾的过渡、交待贵圆转而不露痕迹。“掰瓜露籽,送音入耳”,腔轻字重 ,十分清晰。乔清秀的吐字,咬而不死,既清楚 ,又轻盈 ,跺字跺句时,字出如珠落玉盘,干净利落 。白云鹏的吐字十分清巧,出字往往稍迟,字出后马上收音,对儿化字及儿字的处理独具特色。
  3、发声科学。
  在发声方法上,他们灵活使用不同的共鸣方法来变化音色和音量,用嗓合理,持久耐用;在发声效果上,他们高低音伸缩自如,穿透力强;在声音与其他歌唱手段的关系上,他们声随字发,声随腔行,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比如:刘宝全、骆玉笙吸收借鉴京剧的发声方法,充分运用丹田气及头腔、上腭窦、鼻腔、口腔、胸腔的共鸣,加强了音的力度。真假声结合的立音和醇厚优美的低音分别成为刘宝全、骆玉笙的明显标志之一。乔清秀由于发声科学,音量不大却能打远,力度不强却可轻重分明。
  4、善于运用气息。
  他们皆能气发丹田,上下贯通,以“气为音之帅”。气不粗则音不浮,气不细则音不薄,气不浊则音不滞,气不散则音不竭。充足的气息保护了他们的嗓音,支持着他们的歌唱。王佩臣、花四宝、荣剑尘、乔清秀等十分讲究气口,善于灵活使用偷气、抢气、快吸、慢吸、浅吸、深吸等方法。金万昌、石慧儒、刘宝全、骆玉笙等大多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因而气息充足,演唱时一气呵成。
  5、行腔流畅优美。
  他们的行腔,不仅字正腔圆,而且节奏徐急、声音高低、字音强弱、气口轻重的设置、搭配,特别讲究,富于变化,从而使唱腔十分婉转流畅。白云鹏的行腔尤其精细。他在较窄的音域范围内经常使用灵活多样的小腔,使唱腔摇曳回旋,平和优美。马增芬三把唱运用灵活,随时可以转换,而且转得自然换得利索,下扎腔、拉腔、起腔由过渡句变成了可以随意使用、伸缩自如的起伏腔,由附属乐句发展为充满活力的华彩乐句,且不时出现于平腔之中。乔清秀的行腔则灵动婉转,小腔富跳跃性,长腔富韵律感。石慧儒的行腔华丽,激越而不失稳重,雍容而兼有巧俏……
  6、润腔技巧高超。
  他们善于运用各种技法装饰美化唱腔,并因之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比如:王佩臣常用闪板、掏板、抢板,节奏活泼多变,爱以衬字行腔,多用于下滑音和懒洋洋的坠腔,演唱中也不乏用嚷着声念出的字代唱的现象,因而唱腔柔媚、巧俏、风趣 ,被时人昵称为“醋溜大鼓” 。花四宝开辟了梅花大鼓的高腔音域,节奏灵活多变,小切分节奏尤具特色,赶板跺字,干净利落,特别是上板与野鸡溜(即二六板)的句尾落腔,既脆又帅。骆玉笙吐字归韵时,充分利用字的韵母作拖腔来描绘形象,抒发情感,对人辰、中东韵带n或ng的韵母,她往往用鼻音哼鸣,发挥了鼻腔共鸣的深沉效果 。她那独具一格的颤音,委婉而明丽,简直成了骆派唱腔的特珠标志。
  7、表演形美神准。
  他们“变脸换人”, “变眼换人” ,一扭脸,一变视线,即能塑造或区分不同的人物,通过神情特别是眼神的变化,表示人物的喜怒哀乐,在眼神的引领或配合下,以不同的手势,表现不同人物的身分、特点,摹拟事物,表示空间 ;以潇洒、漂亮的身段,塑造人物形象 ;以扇、板、鼓楗为道具,摹拟刀、枪、船桨等事物,帮助表演。比如:刘宝全的每个曲目,均设计有几个幅度很大的精彩身段,如《关黄对刀》中的两种“刀架”,《宁武关》中的周遇吉上马、趟马,《一门忠烈》中的周母摇头拄杖叹息,《长坂坡》中的赵云出场,等等。他借鉴京剧的表演程式,身段功架边式潇洒,表现人物生动传神。乔清秀不仅演唱风趣、俏皮,而且善于表演,面部表情活泼自然,刻画人物生动准确。台风俏丽,姿态妙曼。常以鼓楗(她演唱时用鼓,这在当时的河南坠子演员中,独一无二)、扇、手帕作为辅助表演的工具,丰富了舞台形象。
  8、讲求韵昧。
  他们不仅“腔儿花”,音乐优美,而且“味儿厚”,隽永传神 。“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 ,声情并茂,余音袅袅,令观众悠然神往,百听不厌。这些鼓曲大师的歌唱无不具备这一特色。
  ……
  不言而喻,一名鼓曲演员要想基本具备以上特点,既需要极好的天赋、极佳的悟性,又需要锲而不舍的毅力和艺术上努力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难怪每个曲种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出现几位甚至一位鼓曲演唱大师。
  鼓曲演唱大师的出现是曲艺走进杂耍园、走进剧场以后,根据观众的欣赏需要,由说中篇改唱短段,从而不断强化曲种音乐性的必然结果。反过来,鼓曲演唱大师又不断给鼓曲音乐以旺盛的生命力,促使其不断发展,成熟。二十一世纪的鼓曲,只要还是舞台艺术,毫无疑问,它的生存、发展,就离不开鼓曲演唱大师的努力。因此,一批鼓曲演唱大师继往开来、积极进行艺术创新的涌现乃是二十一世纪鼓曲音乐生存、发展的一个根本条件。否则,鼓曲音乐的生命力就会萎缩,直至灭亡。
  毋庸讳言,培养鼓曲演唱大师的前景不容乐观。这项工作的难度本来就特别大,可由于种种原因,声音好、形象好、悟性好、天赋优越的青少年投身于鼓曲艺术的却越来越少,而二十一世纪对鼓曲演唱大师的要求却又越来越高 :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点之外,它又提出了文化素质 、现代气质等新的难以回避的要求。
  面对这严峻的现实 ,居安思危,及时采取有效而有力的措施 ,为鼓曲演唱大师的涌现创造必要的条件,乃是我们应付二十一世纪对鼓曲音乐挑战的最好举措。

                                 编 著 者:王春晖
                                 出  处:《艺术创新论集》
    【上一页】                         发表时间:199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