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柴可夫斯基音乐  
 

  十九世纪是欧洲的音乐世纪,音乐大师迭出,音乐作品和古典时期大不相同,充满了悲情气氛,尤其是19世纪末浪漫主义运动行将结束时更为突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最能代表世纪末的情绪。
  他的作品情感丰沛,以旋律的优美见长,易为喜爱旋律性强的音乐的东方人所接受。下面的作品是我们不能不听的精品,既是音乐舞台上受欢迎的常奏曲目,更是我们开启古典音乐之门的钥匙。
  1、作品赏析
  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属于交响诗类的标题音乐,作于1869年,内容源于萨士比亚的同名悲剧。这类戏剧性的爱情题材,最能吻合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心境,由此可以体会作曲家丰富的情感世界。
   交响诗《意大利随想曲》,写于1880年,柴可夫斯基游历意大利期间, 也许是来自自然条件比较严酷的北方之故,柴可夫斯基特别钟情于意大利的旖旎风光,这部作品采用了许多意大利民歌素材,描绘了该国的民俗和风光。
  而发烧友们最熟悉的柴可夫斯基作品莫过于《1812序曲》了,这部英雄史诗般的宏伟作品,最能体现发烧友们器材的震撼效果了。这部作品描写了1812年,拿破仑的军队大败于莫斯科的战争场景,该曲是柴可夫斯基为纪念俄法战争胜利70周年而创作的。
  《B小调第六交响曲》, 最能体会到柴可夫斯基细腻丰富的创作风格, 这部作品创作于1893年, 题为“悲怆”,虽然作者自己觉得不加标题为好,标题音乐的美学追求一览无遗,柴可夫斯基在构思该曲时,就常眼噙泪水,作品以无尽悲情色彩,恢弘的气势而流芳百世。作品创新之处颇多,用一个引子下接四个乐章,不是以快乐章作结,第四乐章是表达悲剧性失败的慢乐章,而第二乐章采用了五拍子的圆舞曲体裁,体现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的精髓。
  当然不可错过四幕芭蕾舞剧音乐《天鹅湖》。《天鹅湖》是柴可夫斯基于1876年,根据剧情而创作的一套交响组曲。第二幕王子与白天鹅的爱情双人舞,由小提琴和大提琴演绎出对比性旋律,感人至深,已经成为最经典的音乐片段了,令人想起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著名的小提琴和大提琴的爱情片段。
  还有就是二幕芭蕾舞剧《胡桃夹子》,这部迷人的作品,柴可夫斯基本人并不喜欢,但却让无数世人着迷。《胡桃夹子》 首演于1892年, 其中,《花之圆舞曲》浓郁高雅的气质,《双人舞》无比迷人的韵致,《中国舞曲》中,重复着的低沉巴松管和轻快的短笛交相辉映,《糖果仙人舞》的特色钢片琴音色,柴可夫斯基的才华在这部作品中尽显。
  此外,著名的《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展现了各类乐器辉煌的技巧和迷人的旋律表现,在有关重大国际音乐比赛中,我们有机会现场聆听。
  2、音乐特色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结构宏大,也许内在的逻辑联系有不够紧凑的地方,比如他的交响乐的四个乐章,听起来总有点像组曲的组合,部分音乐语言还尚欠精炼。但由于他是以真诚恳挚的内心创作,深深地令人感动。他把哀婉凄凉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方面辉煌的成就,足以远远超出作品的不足。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深受德奥音乐传统的影响,作品较早就得到了国际的承认。他的音乐中流露出的伤感、忧郁的特质,对听众具有很深的磁力,作品中令观众感到深刻吸引的“多愁善感”与“典雅”并存。他遵循“魏玛学派”的原则,即使是他的无标题音乐,也呈现出鲜明的标题音乐特色。或是场景性的,或是情绪衬托式的,他在把第四交响曲献给梅克夫人时,甚至打算用文字来诠释他的作品,深深地浸染了后期浪漫主义的特色。这与李斯特、柏辽兹的音乐不同,他的音乐并不依赖标题,场景来解释,倒是标题、场景需要他的音乐来润色,使之栩栩如生。他的音乐可以称得上是一目了然,不需要其他艺术手段来帮助人们理解, 所以, 人们哪怕是第一遍聆听,就能明确地感受到它的意味。
  尽管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不能归纳于民族乐派,但他是真正运用了俄罗斯民族乐调来创作的,例如《C小调第二交响曲》中,俄罗斯民歌的踪迹非常明显,他也采用民族乐调来进行动机的重复和旋律的跃进,这种例子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世界性的音乐, 容易为各民族所接受, 这是他的音乐在世界上深受喜爱的重要原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在欧洲各地游历的经历中,铸就他的音乐的国际性特点,意大利歌剧、法国芭蕾音乐、德国交响乐和艺术歌曲都在他的作品中浑然一体,我们从他的舞剧音乐中就可以窥见一斑,像《天鹅湖》中的意大利那波里舞曲、西班牙舞曲,《胡桃夹子》中的阿拉伯舞、中国舞,都体现了各国音乐的特质。正因为如此,当时他在国外受欢迎的程度甚至超过国内。尤其是在英美两国。1891年,他访问美国,指挥了六场音乐会以后,激起了美国人狂热的喜爱,这种影响至今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