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艺术欣赏的特殊规律  
 

  经过前文对越剧审美本体的理论考察和具体剧目的个案分析,我们现在可以归纳出若干条越剧艺术欣赏的特殊规律来:
  (1)越剧欣赏可分为两种,即娱乐性欣赏与艺术性欣赏 。娱乐性欣赏是有形的,也是比较初级的、表浅的,如看情节、悬念,演员扮相、身段,唱功做工,舞台美术色彩变幻,服装亮丽等等;艺术性欣赏是无形的,也是比较高级的深层的。它本质上是情感的宣泄和灵魂的净化,人格上的自我完成。这种深层的高级的美感,有时甚至发生在观众的潜意识之中,观众自己也不清楚为何感到愉悦。
  但是在具体的越剧欣赏过程中,这两种类型的欣赏是交织在一起的,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精神方面的享受是大家公认为不仅含有美的因素,而且含有愉悦的因素,幸福正在于这两个因素的结合。”(《诗学》第五节)
  (2)越剧欣赏中的情感宣泄,灵魂净化(自救)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宣泄和灵魂净化 。它特殊就特殊在它是一种女性弱者的宣泄和净化 。这种特殊性来源于越剧特殊的审美本体 。这种审美本体就是才子佳人、儿女情长、缠绵悱恻、荡气回肠。
  (3)越剧剧目的主体可以定位为一种特殊的悲剧,即一种女性的、弱者的、阴柔的哀情剧(观众称为苦戏)。这种哀情剧不同于阳刚的、男性的强者的悲剧,它本质上是对柔弱的、易逝的美好事物的呵护与追惜,它的魅力是一种哀怨、凄美,这是强有力的、持久的东西所不可能具有的。
  (4)越剧作为哀情剧,它的情感宣泄所具备的五大特征 ,即实践性、历时性、回忆性、再生性、回荡性,都带有哀情剧特有的色彩,不同于其他剧种乃至于其他艺术的情感宣泄。尤其是最后一个回荡性,最能体现越剧艺术的剧种特色。因为所谓回荡就不同于直线的奔进的表情法 ,而是将一种极浓厚的情感蟠结,像春蚕抽丝一样 ,慢慢地抽出,表现出诸如螺旋式、引曼式(咏叹式)、对垒式、吞咽式等种种表情方式,而这种方式正好吻合于越剧的、女性的、弱者的特色。
  (5)越剧作为主体上是一种哀情剧,这个特点是迄今为止的创作欣赏双向互动的结晶,它是一个客观存在 。我们反对主观主义的漠视这种特殊的欣赏规律,也反对客观主义的将规律凝固化,越剧艺术也要与时俱进,要以《祥林嫂》为榜样,既尊重越剧艺术特殊规律,又随时代发展而作出有价值的观众欢迎的创新。
  (6)越剧是哀情剧,但又是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传统戏曲 ,因而越剧艺术的欣赏的制高点,是对人物与声腔的欣赏(当然是哀情的人物与哀情的声腔),因此唱腔和折子戏的广泛流传是检验越剧剧目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7)越剧欣赏是一种相对高级的欣赏,它主要系于人的特殊的艺术敏感,与学问关系不大 。越剧观众大多文化不高,但她们的感觉之好,可以超过某些高谈阔论的专家。
  (8)越剧观众主要是饱经沧桑的弱者、中老年女性 ,她们最爱看的是苦戏(即哀情剧)。她们不重情节,偏爱慢节奏,特别青睐于那百看不厌、百听不厌的永恒的哀情。
  (9)流派欣赏是越剧欣赏中的一大特色 。其强烈程度(几乎可以说是痴迷、狂热)超出了许多其他姐妹剧种的流派欣赏。在我国的戏剧欣赏与戏曲欣赏中是罕见的。同一出戏可以有不同流派演唱,但常常以一二种流派为代表。如《祥林嫂》以袁派为代表,《梁山伯与祝英台》以袁派、范派、傅派为代表,《红楼梦》以尹派、徐派、王派为代表,《三盖衣》以张派、金派为代表等等。流派的形成和传播,实际上是观演双方的默契。它一方面是表演艺术家对一种特殊风格的唱腔的创造,另一方面又是观众对这一种创造的赞许和认可,以至于这种风格在历史中沉淀下来,流传下去形成特殊的流派。越剧观众对近百年来形成的流派的态度是首先发扬光大,在谈创新,那种走火入魔式的创新必定要被历史淘汰;但过于保守的流派主义者也不会有永久的市场。
  这九条规律大致可以反映越剧观众在欣赏越剧艺术时共同的审美心理,是我们越剧创作家与理论家们应该予以尊重,并在创作和理论上十分注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