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观众的欣赏心理  
 

  戏曲失去昔日的辉煌已成事实,有关人士呼吁,戏曲要改革,否则将被历史所淘汰。那么,戏曲该如何改革呢?改革、创新、继承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处理?这已成为当今谈论的焦点。
  优秀的艺术种类并非靠理论来建立,它必须依赖于广大欣赏者的喜爱。就中国戏曲艺术来说,观众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体现中国人对戏曲的欣赏与爱好,不能单纯从专业演员所取得的成就来考察,而要从观众对戏曲的迷恋程度上来考察。当今社会已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戏曲作为商品而进入社会后,我们也必须深入研究观众的戏曲欣赏心理活动。
  中国戏曲具有很强的整体特征,这不仅体现在剧本、表演、舞美、音乐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性上,更重要的体现在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上。中国的戏曲是开放性的 ,老戏园或农村庙台,演员与观众相隔很近 ,台上演唱的同时,台下则随意交谈、品茶、喝彩,气氛较为热烈。演员精彩的动作、精彩唱腔若能博得观众的喝彩,这对演员起了鼓舞作用,同时又使观众得以尽情抒发。可见中国的戏曲非常注重观众的欣赏心理。
  我们可将戏曲观众欣赏心理活动作以下分析。
  第一是求乐心理。在早期戏曲里,逗乐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现存的南戏剧本中,处处可见到插科打诨等逗乐表演,有的甚至脱离了剧情。但是,今天的许多戏曲表演仍停留在原来基础上,没有吸收新的民间技艺而丰富自己。人民是艺术的创造者,今天的民间技艺,已有许多新的创造,如文艺晚会上的小品表演,经常以各地不同的语音而引起观众捧腹大笑,而我们的戏曲念白却向普通话靠拢,我们为什么不去吸收民间新的技艺呢 ?今天的民歌也非常悦耳动听,戏曲为什么不去吸收民歌而丰富自己的唱腔呢?
  第二是求名心理。商品的名牌效应已经给商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而,商品生产者们都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成为名牌。可是目前,剧团对本身的知名度、对名牌效应并不关心,这是当今戏曲失去观众的重要原因之一。戏曲要想争回观众,必须要树立自己的形象,打出自己的品牌。戏曲剧团的形象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是从业人员的素质,必须要有好演员──名角,其次要有自己的艺术风格。
  第三是求新心理。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 。作为戏曲来讲,新的总是受观众欢迎的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唱、念、做、舞的综合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程式化表演手段,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但是,不进行新陈代谢,必将走向死亡。
  第四是求险心理。录求刺激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写戏是写人,要写人物与人物的矛盾冲突和人物自身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然而,不是所有的矛盾都能入戏,戏剧冲突必须是具体的、个别的、独特的。人物所处环境、人物的经历、人物的性格、遭遇、命运也应该是独特的……在“独特”中寄寓着具普遍意义的东西,寓共性于个性之中 ,这是文艺作品的规律 ,也是艺术魅力的基础。
  第五是求义心理。正义战胜邪恶,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总有许许多多的不公平、不合理的事实,都有凌强欺弱的现象,总有邪恶的东西存在,这些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得不到公平、合理解决的,因而,人们希望有正义感的清官、义侠、神仙、鬼怪以及其他好心人来伸张正义,为民除害。
  艺术的魅力是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人的审美过程是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渐进过程,亦即生理上的快感──心理上的情感──精神的上美感。中国戏曲就是以优美的唱、念、做、舞动作和滑稽表演来刺激人的感官,从而引起人生理上的快感,使人的内分泌增多,产生一定的情绪,然后达到精神上美的享受,体验其艺术作品的内涵。
  当然,由于观众的阶层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教育程度、文化修养等的不同,观众对戏曲欣赏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其美感规律是相同的,不过在内涵的体验上,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时代在前进,人的生活在不断的变化,和邪恶的斗争永远存在,先进和落后的矛盾也永远存在。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后,经济的发展和人的知识、观念的落后,已成为突出的矛盾,我们的戏剧家们应该去挖掘、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作品,让知识就是力量的呼声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