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良渚古城遗址监测预警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日前, 在试运行2个月后, 良渚古城遗址监测预警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初步构成了一个从微观到宏观再到直观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视角、智能化的良渚遗址遗产监测体系。  
  该系统自2015年正式启动编制和前期查勘,针对良渚遗址因地处长三角江南水乡,面临高温高湿、台风、雷雨等气候变化,容易出现塌方、病虫害、水土流失、动植物破坏等土遗址保护共性难题,以及大面积监测这一难点,前后历时三年,通过前期大量翔实、 严谨的调研数据收集、分析, 为系统的研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内容支持。2018年初,20多位工程师又用3个多月时间将前期调研成果转化形成良渚古城遗址监测预警系统的雏形。 系统以监测遗址本体的裂缝、风化、土体剥落等病害情况以及自然环境变化为重点,以动态监测和实时预警为主体架构,借助立体式监控监测设备、定时定点影像记录、专人定期巡防等多种方式, 并连接国家地震局、国家台风网、区环保局、区气象局等部门的专业系统, 为自然环境、单体格局、建设控制、考古挖掘、日常巡查、旅游游客、保护工程、文物展示等八个动态监测模块采集数据、统计分析,为实时预警和长期的信息管理提供可靠数据支持,用科技手段提高文物保护水平,给遗址保护装上了敏锐“天眼”。  
  分布在遗址区内外的监控系统与前端监测设备就是“天眼”的“视网膜”。根据前期划定的重点区域,20多处针对遗址本体的监控摄像头重点布局在莫角山遗址点及反山、 外围水利系统等,其中老虎岭水坝、 池中寺遗址还各设置有一套微环境监控系统, 通过对周围环境温湿度、 水质、 水位等指标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实时上传, 达到对遗址本体及环境的实时监控。其他区域则借助良渚古城遗址智能安防系统的100多个监控摄像头进行监测。 为最大程度降低对遗址本体和环境风貌的影响,设备安装时尽可能利用点位附近的树木等隐藏起来,尽量减少立杆数。为了提升系统的监测精度,覆盖系统的空白区域, 良管委(指挥部)还将良渚遗址划成9个片区,配备了文博、计算机、规划、岩土等不同专业人员组成专门的监测员队伍,按照每两天1次的频率巡查遗址重点区域,外围缓冲区则为每周1次。监测员每人配备一支装有预警监测系统应用程序的专用手机,及时拍摄点位对比照片,发现异常现象须立即上报监控中心。  
  监测信息经由前端监测设备回传显示在后台终端,也就是位于监测中心的大屏幕。整块大屏幕由40个小屏幕构成,可同时调取查看40个监测点位的动态信息。一旦发现遗址本体产生病害等异常问题,或监测要素的数值超过专家前期设定的预警值,系统会立即预警并发送通知到监测员的专用手机上,形成信息及时传送。下一步,良管委(指挥部)还将逐步开展监测数据的综合利用,为大遗址综合保护提供实践依据。
                                     2018-08-12
                                  (新闻来源:中国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