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第三辑出版发行——
文博界有了普惠公众的“小百科”

    2017年11月,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宫”)因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造访,再度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这几年来故宫的参观热度一直未减,有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故宫访客量均突破1600万人次,超过卢浮宫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的观众数量总和。这释放出一个信号: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日益绽放,公众热捧传统文化的现象是时代呼唤,更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谦称自己为“故宫守门人” 的院长单霁翔,经过2015年至今两年多的不懈耕耘,推出了700多万字的“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系列著作。该套著作共分三辑、每辑10册,第一辑已于2015年6月出版发行,第二辑2017年1月发行,第三辑定于2017年10月出版。这30册丛书不仅表达了他对遗产保护的态度,更书写了对文博事业的发展与渴望,可谓是奉献给社会的一套文化遗产“小百科”。
  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论”
  “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 第一辑解读了文化遗产涉及的主要领域及门类,这10类遗产保护是大运河、 大型考古遗址、建筑遗产、 民间遗产、20世纪遗产、线性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在《20世纪遗产》一书中,单霁翔强调20世纪遗产就是为剧变的20世纪留下的历史坐标,因此在其中可读到单霁翔以全国政协委员身份, 就北大红楼、首钢工业遗产、国庆十大工程、黄石工业遗产、洛阳涧西工业遗产、 天津碱厂工业遗产做出的提案。
  “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第二辑则解读了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及有效措施。它针对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做了逐一分析,展示了理念进步、法制建设、资源普查、人才培养、安全保障、科技支撑、工程实践、社会动员、国际视野与城市文化特色保护问题,全面且深入,几乎构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论”。
  其中,在《城市文化特色保护》这一册中,切合了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人文城市建设的需要,书中所提出的“文化城市”的观点也成为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单霁翔认为,城市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城市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只有文化内涵丰富、发展潜力强大的城市,才是魅力无穷、活力无限的城市。所以,城市需要提高自己对城市文化的创造能力。该书通过国内外大量事例,解读了城市传统文化传承的方法。单霁翔认为,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科学人文精神,才永远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对历史要素的保护与传承不是为了陶醉与迷恋在过去的辉煌中,也不能为了因循守旧而自缚手脚。一个有信心、有意识去传承自己历史的城市,也完全应该有信心去接受创新和现代化。
  单霁翔特别从3个方面分析了公众、社会对城市地域文化保护的困惑, 即在城市大规模建设之前要调研并挖掘清楚城市自身的地域文化基础;要从城市文化背景上研究市民在思维、行为、价值取向上的特征及文化模式,从而形成因城而异的城市人工建筑特色,以及具有文化自尊与个性的城市文化;要实现地域文化的城市特色,需要正确驾驭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城市功能与城市文化、现代观念与传统理念、科学技术与营造艺术等的关系,只有这样,城市才能讲好属于自己的“故事”。
  博物馆的公众视野
  博物馆无疑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发展空间,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文化注入新动力。“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第三辑展示了博物馆大千世界的新视野,这10册向公众普及了博物馆文化的基本内涵。
  事实上,单霁翔已出版了两部博物馆的系统研究著作,即《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2011年2月)、《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2014年1月),这两本博物馆著作为城市文化注入高质量的发展建言,开拓了博物馆建设的视野与内涵。第三辑的“十书”则谈及博物馆的藏品保护、陈列展览、观众服务、文化传播、学术研究、市场营销、科学管理、文化责任、多样化发展、原生态保护等问题,解答了当代国际化视角下博物馆建设的系统问题。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 《博物馆的观众服务》一书, 该书中他全面阐述了为什么要将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件事办好的务实之举。书中相当篇幅在探讨如何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服务理念,他认为要做到从重“物”到 “人” “物”并重,即面对丰富的博物馆资源, 要满足人们的学习与欣赏需求,让人们找到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要实现对 “物的关怀”,也实现对“人的关怀”,使之相辅相成,真正让博物馆成为公众生活中的朋友。
  单霁翔还指出要做到从服务 “观众”到服务 “公众”。美国学者阿瑟·C·丹托博士有“博物馆与饥渴的大众” 之命题,意在让公众认识到,博物馆是幸福生活的样板,人人要抱着受教育的心态前往博物馆。所以,博物馆管理机构要改变简单生硬的“禁止拍照”“禁止喧哗”等词句,万不可给观众一个倨傲、冷漠的面孔,而要真诚打造亲和力强、模式开放的博物馆。从这些方面看,单霁翔的第三辑博物馆“十书”践行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的教育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的要求,对博物馆建设具有高远的指导意义。
  为华夏文化长河做一次“导游”
  身为建筑学博士的单霁翔, 在历经十载国家文物局局长的任职后, 自2012年至今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在管理与改革中,故宫不仅传承了华夏民族的千年文化,还体现了现代潮流,更成为见证中国文化自信与自强的“瑰宝”。单霁翔的“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正是他基于实践、基于阅读与写作在文化遗产理论上结出的硕果。单霁翔的著作语境充满哲学素养和批评精神,这基于他坚守城市文化坐标,自觉开启普惠公众遗产文化读本的自觉;也彰显了他面对书海与文化遗产保护诸难题,努力修养与提升,不断探求服务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
  面对川流不息的华夏文化长河,如何为公众做一次“导游”,单霁翔的“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做了一次成功探索。

                                

                                  2018-04-01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