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大假,来成都逛了博物馆的观众们都不虚此行,川博的中印雕塑艺术大展、成博的法国现当代艺术展、金沙的夏商时期玉文化特展等等,大展云集,文化盛宴很有营养。
对于文艺爱好者而言,如果你只知道莫奈的《睡莲》空降成都,未免太可惜了。四川博物院拿出“压箱底”的书画精品办展览,其中,出自敦煌藏经洞的《宋人柳枝观音图轴》、宋徽宗赵佶的《腊梅双禽图》等画作都是国宝级展品,“吴门四家”之一唐伯虎的真迹也难得一见,近现代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张大千等大家之作也让人一饱眼福。展览将持续至11月29日,未来两个月,不妨去川博看翰墨至宝。
这些国宝级书画究竟好在哪里?10月9日,记者采访了川博工作人员,为你解读书画中的秘密。
目前全国的宋画真迹大约只有上千件, 宋画的珍稀加上年代的久远 , 使宋画的保存尤为艰难。 宋画精品《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一旦展出,往往引发“故宫跑”。这次展出的《宋人柳枝观音像轴》,也是宋画真迹。
宋画究竟好在哪里?宋人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极至。宋人画家深人自然,以自然为师,写生之专注之仔细,对自然物象穷尽其理,严谨求实,凝笃精神,常常是物我两忘、自由无羁的忘我精神状态。近代画家黄宾虹对宋画格外青睐,他曾如此评价:“唐画如面,宋画如酒,元画以下,渐如酒之加水,时代逾后,加水逾多,近日之昼,已经有水无酒,不能醉人,薄而无味。”
川博的这幅《宋人柳枝观音像轴》绢本,是张大千收藏的宋画真迹,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绢画上,面相丰腴、身材修长的观音坐于须弥座上,头顶化佛冠,左足踩莲瓣,右足置于膝上,右手持柳枝一枝,神态悠闲。在画面右侧,上下端各有一个童子,他手托荷叶,面向观音作飞腾状和跳跃状。
虽然绢画上没有落款,但专家鉴定为敦煌藏经洞散落的宋画,可能根据唐代旧稿摹写而成。张大千收藏,敦煌藏经洞遗珠,宋画真迹,这些因素的存在,让这幅画作被誉为“国宝中的国宝”。
前不久挤爆故宫的《千里江山图》, 据说是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18岁的惊世之作, 而这位神童曾得宋徽宗赵佶亲自教导。如果你还没来得及去故宫,不妨来川博看看王希孟师父的《宋赵佶腊梅双禽图页》。这件国宝级书画或许你一生只能看到一次,因为年代久远,它珍贵而脆弱,并不适合长期展出。
在这幅绢本上,有一枝腊梅穿插在柏叶间,两只山雀立于枝头鸣叫,顾盼生辉。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只山雀的眼睛格外炯炯有神。川博工作人员解惑,山雀的眼睛以生漆点绘,这是赵佶擅长的点睛之法,所以效果显著。
画面右下角以“瘦金体”题“御笔”及“天下一人”签押,上钤“御书”葫芦形印一方。宋徽宗赵佶虽无治国之才,却在艺术领域颇具成就,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精,被作家蒋勋戏称为“故宫精神上的第一任院长”。 他擅长书法, 独创“瘦金体”,绘画尤精于花鸟。即位三年就设立了画院,并广收历代书画,以充内府,还组织编篡了《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丰富了书画史。由于他的特殊地位,对兴办画学、培养艺术人才和推动宋代宫廷绘画的繁荣与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宋徽宗时,画学正式纳入科考,形成中国宫廷绘画最兴盛的时期。
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的伪作或存疑伪作几乎遍布天下,真迹显得尤为难得。有趣的是,上海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院分别藏有两幅唐寅《虚阁晚凉图》轴,两画虽然同名,但所画的内容、材质、尺寸等均不相同,仅是题画七绝诗相同而已。两画均非常出名,鉴定界和学界大多认为,上博本是其晚年之作,川博本是其中年之作。
川博将这件国家一级文物拿出展览,让观众一睹唐寅真迹的风采。绢本图轴上纵171厘米,横138厘米。图绘临水高树之下草阁一间,草屋一间,草阁中有两人对坐清谈纳凉,草屋门口一童子手端茶盘正走向草阁。远处一板桥上有高士和童子二人正在前来会友。远峰山峦如画,山麓群树郁郁葱葱,溪流潺潺流向近岸。整个画面笔墨和设色均异常精湛,功力极深。此图近处岸石,远处峰峦均以石绿设色,浓淡雅洁,四株树叶均用细笔描绘,一丝不乱。
唐寅一生书法明显受欧阳询、李邕、颜真卿、米芾、赵孟頫、文徵明诸家及怀仁《集王圣教序》等的影响,转益多师,其早、中、晚书风也不尽相同。他的中年时期作品,笔笔交代清晰,各字间既独立又有互动,圆劲散逸。这幅图轴上,就有他自己题写的一首七绝诗“虚阁临溪趁晚凉,槛前千斛藕花香。蔗浆满贮金瓯冷,更有新蒸薄荷霜”,款署“吴门唐寅”,下钤朱文隶书“唐伯虎”“南京解元”二方印。
唐伯虎与沈舟、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尤其擅长山水、人物、诗文。这幅画作上山水、人物、诗文并存,将唐寅的“三绝”展示得淋漓尽致。
2017-11-03
(新闻来源:中国文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