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故宫博物院院长在沪讲述故宫表情 让深奥文化动起来

 

  提到“故宫博物院”,过去,人们会想到,那是位于首都“高大上” 的历史类博物馆;故宫,则是影视剧中庄严肃穆的存在。但近两年来,“故宫博物院”却因为各种“花式卖萌”,以及《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热播,成为了“网红”。东广聚焦,我们来关注这个话题。
  有着近600年的故宫, 如今已经越来越走近现代人的生活,让那些还没来得及走进故宫博物院一探究竟的人们, 从荧幕中,或是各种“故宫周边产品”中,和它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28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做客上海交通大学,带来《故宫博物院的表情》专题讲座, 引爆全场。来听东广记者刘康霞的报道: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了故宫书画、 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等领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单霁翔说,没有想到这部慢节奏能广受观众“点赞”。在故宫,这样的故事实在有太多太多。
  这个房子叫绢琴斋,最里面的房子做了一个小戏台, 乾隆皇帝和他母亲在这里面来听戏。上面是幅通锦画,画修的时候到安徽当地找这种材料,然后找到可以用这种材料做纸浆的传承人,经过上百次的研发,对比和原来的材料一样,这样又把它运到故宫博物院,把这幅画重新裱上。费了这么多的劲人们看不到他们工作的成果,但是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就是我们的良心。如果用一些三合板、五合板,二百年以后、三百年以后,人们再修缮的时候,就不知道当年什么材料、什么工艺、什么技术,就是我们必须要为我们的后人来保存这些东西。
  在移动互联时代的今天, 故宫也在不断进行“数字故宫”的建设,一系列文创产品更是是受到追捧,奉旨出差令、朝珠耳机、宫廷娃娃,这样的文创产品的出现,让人既惊讶,也感到新鲜和好奇,不少年轻人纷纷“路转粉”。单霁翔说:
  比如人们都使用手机壳,我们就研发了很多手机壳,人们的手机壳都不好,我们这有很好的手机壳,400多种,我们做了正大光明的充电器,U盘,朝珠耳机,我说这那好呀?他们说院长你不知道,带着朝珠打手机有皇帝的感觉。
  为了改善游览体验,故宫增加售票窗口,设置超过1万个座椅,经过3年科研攻关,使用LED冷光照明“点亮紫禁城”,让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的宫殿文物更加壮美绚丽。去年开放面积为76%,而这一面积在未来将扩展至85%.单霁翔介绍,故宫正在重新布局办公空间,今后包括他在内的故宫一半员工约750多人,都将搬出紫禁城,把更多的空间“还给”游客。
  今天再进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只有古代建筑,和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我们复建建筑的少量建筑,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把一个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再过三年,2020年它六百岁,我们希望六百岁的时候,再看紫禁城更加壮美、更加完善。
  和其他博物馆的发展比起来,故宫博物院算是“超前派”。在昨天的讲座现场,有观众提问单霁翔:作为院长,这种超前思维是如何产生的?单霁翔说:让文物藏品地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发挥文化价值是博物馆的追求。
  我们要跟着现实社会发展的步伐, 我们要跟人们一起同行。作为博物馆应该有这样一种状态, 就是不断研究人们的生活,研究人们的生活需要什么,研究自己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哪些能够挖掘出来,所以真正一个好的博物馆,是看你的文化资源是要做什么。
  今天的博物馆,早已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并不是把展品一放、配上一段简介那般简单。 不同时代人们对于博物馆的理解不尽相同,关于博物馆职能的定位,也不断变化。博物馆要想吸引更多人,必须匹配人们的生活。博物馆的作为空间其实很大,比如用上新技术、让深奥的文化动起来,再比如巧下心思“接地气”、让阳春白雪能够雅俗共赏……如此一来,博物馆文明才能更好融入社会心灵。



                                     2017-05-30
                                  (新闻来源:中国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