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召开2017年工作年会

 

  1月17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7年工作年会在京召开。 会议总结了2016年水下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讨论了2017年水下考古工作计划。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19个省、市、自治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一线工作者,以及会议特邀的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机构代表共80余人参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建忠作主题报告。
  2016: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斐然
  用“突破性进展”和“形式喜人”评价2016年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最为恰当。宋建忠首先介绍了2016年水下考古与保护的相关成果。2016年,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总平台和基础建设,尤其是基地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占地74亩的南海基地已批准立项,北海基地即将交付使用,阳江基地改造顺利进行。鲁、鄂、粤等省水下考古专门机构成立,全国性的水下考古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与此同时,技术与装备的提升,“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建设”和图书信息资料中心建设,人才培训和建设都在积极推进。
  水下考古项目中海洋、内水湖泊、河流滩涂项目齐头并进。重点项目如“致远舰”的重大突破、“南海一号”考古与保护工作继续推进、四川“江口沉银”遗址、江西南城洪门湖遗址等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配合海丝申遗的南京宝船厂遗址、广东上川贸易岛海域、浙江上林湖越窑遗址等水域调查工作成果初现。出水文物保护和重点遗址现场保护技术研究取得诸多的进展;学术课题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科研水平稳步提升。海丝申遗的专题研究以及明清海防、海图研究正在进行,“西沙群岛出水陶瓷器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成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016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文物工作走出去”和对外学术交流方面进展喜人。与沙特、希腊签署了框架性合作协议,与多国进行了学术互访。尤其是即将赴沙特开展的水下考古工作,成为中国水下考古走向世界的起点。
  会上, 17个重点项目的代表做了专题汇报。 从“南海一号”现场对微生物病害的监控、船体喷淋系统的改进和动态监测,到“丹东一号”的水下三维建模;从浙江上林湖越窑后司岙遗址的水陆空一体的地理信息成果,到广东西樵山遗址的多波束三维测量和多角度摄影成像技术三维图;从上海长江口二号沉船所承载的黄金水道的历史,到广东上下川岛海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航线的再认识; 从辽宁旅顺军港海防设施调查, 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海图的研究……无论是理念、技术、视野,都充分体现了水下考古与文物保护在认识和研究上的极大拓展。
  2017:服务大局 科学布局 有序推进
  2017年的水下考古工作,要在《国家文物事业“十三五”规划》的整体框架下,完善落实《水下考古“十三五”实施意见》,做到科学布局、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
  宋新潮要求,要始终把基础建设工作放在首位,重点做好基地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体制机制;加强学术意识,以项目带动学术研究,推动多学科合作和技术创新,抓紧完成重点项目的资料整理和调查、发掘报告;重点抓好“南海一号”的发掘保护、以“致远舰”为起点的黄海海域战舰的调查、长江水域调查、南海海域调查、四川“江口沉银”遗址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做好出水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和水下文物埋藏区文物的保护,从技术和政策层面做好研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施“水下考古走出去”战略,加强交流,促使中国的水下考古走向国际舞台;要高度重视,主动及时向社会分享水下考古成果,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来自沿海和内水水下文化遗产丰富的各省代表就2017年的项目计划、时间安排和人员调配等情况进行了交流。

                                 2017-01-20
                             (新闻来源: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