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 在天津自然博物馆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动物标本修复与养护培训活动上, 学员们把讲台四周围得水泄不通,手机、摄像机,拍照录像不停……大家争相把难得一见的标本修复技术记录下来。
本次培训由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副研究馆员赵惠生主讲,以“修复与养护”为主题。只见赵惠生一边操作演示豹头标本的修复工作,一边回答用各地方言提问的学员们。豹头的左眼眼睑修复好了,赵惠生让出操作位置,让学员修复右眼部分。来自陕西自然博物馆研究部的幺远细心地操作起来。
幺远从事标本制作和修复工作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来天津自然馆学习。“我们馆比较新,平时工作更多的是将生鲜动物尸体制作标本, 像这样修复标本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他向记者表示, “修复标本还是会有压力的。我们在修复时,要尊重原作者的构思和理念,尽量不去改变它。”
“一件标本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和历史价值。”赵惠生将修复标本的过程视为一种交流,“修复的过程中,通过标本的签名、留下的痕迹等线索,修复者能推断它的制作过程、使用的材料、工具、工艺以及经历的事件等。修复的过程就是和原作者的对话。原作者技术好不好马上就能知道。修复的过程中能读出当时的时代信息。比如,有一段时间这个行业用石膏特别多。而现在采用更多的新材料。这些人文信息都在标本上记载了下来。当修复一件大师级标本时,修复者能够学到原作者的先进思维和理念。”
他进一步举例说:“比如接触北疆博物院创始人桑志华制作的标本,就能‘读’出当时的制作环境、材料情况。联系他当时在实地考察的经历,更能体会桑志华本人可贵的精神品质。”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天津自然博物馆技术部原主任吕连荣向记者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标本制作和修复特别是野兽标本方面,天津自然博物馆的人员技术全国领先。这个行业发展非常不均衡,差的技术让标本不易保存、仿真程度差,造成浪费。我们从那个时候开始就主办这类技术培训活动。2007年前后,我们还在培训中邀请了国外的专家传授先进技术,这项培训活动举办至今已经是第十一届了。”
2016-11-29
(新闻来源:今晚网-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