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第十届国际音乐考古大会在武汉召开

 

  曾侯乙编钟展现了人类智慧在“轴心时代”所创造的高度——10月22日,在湖北省博物馆召开的第十届国际音乐考古大会上,曾侯乙编钟成为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对象。
  此次大会由湖北省博物馆、德国考古研究院、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国际音乐考古学会联合主办。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常务副馆长万全文,韩国汉阳大学教授、东亚音乐考古学会会长权五圣,国际音乐考古学会专员、德国考古研究院院长里卡多·艾希曼以及来自中国、 法国、美国、芬兰、日本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考古学家、音乐学家参加了会议。
  国际音乐考古大会是国际音乐考古学会在全球范围内举办的学术会议,成员来自世界各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音乐学家。该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在国际上享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此次大会的主题为“人类学视野下的音乐考古”,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音乐学家,就“音乐文物研究、声学与声景、 音乐人类学”等话题展开研讨。 会上,曾侯乙编钟的研究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方勤在题为“郭家庙曾国墓地的发掘与音乐考古”发言中认为,曾国公墓地发现的琴、瑟、鼓、磬、铃以及一组正鼓部完整呈现五正色的10件套编钮钟等乐器,其所代表的中国先秦音乐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曾侯乙编钟的发现与研究,提升了中国在国际音乐考古界地位。
  权五圣表示, 曾侯乙编钟是当时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巅峰, 它的成就属于全人类,中国作为曾侯乙编钟的发源地,是全球音乐家的“圣地”。里卡多·艾希曼认为,中国音乐考古界与国际音乐考古界有过多次编钟的合作研究,“音乐考古中发现的每一件乐器(音乐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决定了音乐考古跨国合作是必然趋势。”
  此次会议通过了《东湖宣言》。宣言称:曾侯乙编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重大发现,在人类文化史、音乐史、科技史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是公元前5世纪中国文明成就的集中体现,展现了人类智慧在“轴心时代”所创造的高度。曾侯乙编钟音乐性能卓越,音律纯正、音色丰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其长篇铭文系统记载了中国当时的音乐学理论。它以声音和文字互相印证的方式,保存了2400年前人类的音乐记忆。


                                   2016-10-29
                                (新闻来源: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