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天津戏剧博物馆建馆30周年, 作为中国第一座戏剧专题的博物馆,天津戏剧博物馆于9月24日推出原创展览“沽上·伶韵·皮黄腔——天津京剧往事暨戏曲文物精品展”, 展期为2016年9月24日至10月31日。本次展览作为戏剧博物馆纪念建馆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突破了以往展览的固有模式,融入了原创舞台戏剧演出,彰显了“展中有演”“演中有展”的特色,给观众立体化的展示, 寓意戏剧艺术的薪火相传。配合展览的创意剧目于2016年10月5日1930在戏剧博物馆举行,将为广大市民在国庆期间送上一场独具特色的文化大餐。
珍贵文物琳琅满目 。 本次展览是天津戏剧博物馆30年来馆藏文物精品的集中展示 , 共分为 “津门名家” “南北大家”“沽上坤伶”“戏曲改良”“票友造诣”“堂会演出”“教育机构”“专业院团”等八部分内容,展出了三级文物28件(套), 一般文物及资料外文物48件, 共76件(套)藏品。其中清宫升平署八仙衣,金少山使用的绿靠,马连良使用的紫蟒、竹衣、饮场壶,尚小云使用的守旧, 小盛春使用的猴靠, 杨慕兰使用的点翠头面以及余叔岩、俞振飞、孟小冬、杨宝森、李少春、新凤霞书画作品等文物均是首次展出。
创意展演薪火相传。为了更加立体、生动地展现戏曲艺术,我们根据展览内容创作了一部创意短剧,以“戏缘·薪传·鼓飞扬”为主题, 从戏剧本体、戏剧艺术的特点出发,在展览的呈现上另辟蹊径,作为展览版块“经典剧目 百年传承”的延伸和演绎。这出戏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剧目创意、剧本编写、舞台呈现均为天津戏剧博物馆原创。百年前胡琴圣手杨宝忠在广东会馆演出《击鼓骂曹》,百年后菊坛晚进再续前缘。剧中《击鼓骂曹》以戏中戏的形式出现,《骂曹》是京腔京韵,走出戏中戏后用昆腔来表现。起篇,通过演员的化妆、勒头,一笔笔描摹、一笔笔勾画来呈现演员从自我一步步走入人物角色的过程。承篇,截取《击鼓骂曹》的精彩片段,原汁原味地展现,以此表达我们在面对继承传统时的态度和对传统的敬畏。 转篇,《击鼓骂曹》之“鼓”声是菊坛晚进与前辈大师心灵碰撞的桥梁, 鼓声将“我”带回梦境中的百年前,与先师的魂灵儿交汇,表达出我对大师的敬仰,对艺术的感悟。合篇,剧中穿针引线之人老赞礼登场,总结全篇“回眸百年,沧桑过往,戏韵声声,薪火相承。”
仰望先贤群星璀璨。京剧艺术历经沧桑发展至今,名伶辈出、绵延不息。在欣赏京剧艺术的同时,古往今来的人们对梨园轶事也是津津乐道。在梨园界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诸多戏曲名家之间或为师徒,或为亲友。为此,我们在展览中增设了多媒体演示环节,通过京剧大师彼此间的有趣对话,展现出他们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以天作幕,以夜为景,将京剧先贤化为满天繁星,借此向拥有高深艺术成就的大师们致敬。
2016-09-30
(新闻来源:天津戏剧博物馆文庙博物馆管理办公室 信息员:费雅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