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天津博物馆:耀世奇珍讲述天津文脉 百年回眸记录近代变迁

     
 

  提起天津,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吃货”们可能想到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爱建筑的可能想到五大道和意式风情区,爱文化的可能想到“泥人张”和相声。
  在位于天津市河西区的天津文化中心内,有一片大型人工湖,湖的南侧,坐落着天津博物馆。它的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近百年的历程使得天津博物馆已经成为天津的一张靓丽名片,记录和传承着天津文化。
  近日,笔者走进天津博物馆,跟随馆长陈卓先生,一起感受天津的历史文脉,体味一座城市的文明记忆。
  耀世奇珍 讲述天津文脉
  对称的双螭,身体上饰着圆圈纹和游丝毛雕;翠绿的菜心, 上面爬着蝈蝈和螳螂……在博物馆二层展厅内,这样精美的展品还有很多,它们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向参观者讲述着天津的发展历程。
  “爸爸,你看这画,这么长!”前来参观的一位小朋友边比划边说。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清代的《万笏朝天图》,约17米长,半米多宽,描绘了乾隆皇帝南巡时,苏州臣民万人空巷,渴望见到天子真容的热烈场面。画中的2000多人,最高的也仅2.5厘米。笔者注意到,画上的人物虽小,但手里拿的东西,甚至是鼻子、眼睛,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书画是我们馆藏的一大特色, 《万笏朝天图》《雪景寒林图》等等,堪称国宝级文物。”陈卓说。 由于天津毗邻北京,晚清民国时期,许多宫廷书画从内府流散出来,辗转于民间,《万笏朝天图》就是其中之一。
  工作人员还介绍,新石器时期的玉猪龙、西周太保鼎、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枇杷绶带鸟纹盘、清代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等文物,都是天津博物馆的“耀世奇珍”。
  暑假期间, 许多家长带着小朋友们前来参观。 天津市民赵先生对笔者说: “博物馆藏品种类繁多, 它们是我们城市的‘瑰宝’,这些文物从历史中走来,穿越时空与我们对话。”
  百年回眸 记录近代变迁
  走进三楼“中华百年看天津”展厅,一个巨大的船锚映入眼帘,船锚背后是惊涛拍岸的图画,不禁让人联想到近代天津的风云历史与沉浮。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在民俗散文《泥人张》中,对“泥人张”的评价。
  博物馆展厅中展出的“泥人张”作品,汇集了汽车司机、人力车夫、舞女、拉洋片者等市井民众的形象,面目径寸,惟妙惟肖,似缩小的真人一般, 反映了近代天津的市井文化。自清代道光年间创始,100多年来“泥人张”传承着传统工艺,已经成为天津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泥人张”用泥塑作品记载着近代天津的模样, 报纸则用文字讲述着百年天津的变迁。 在展厅内,笔者看到了《大公报》《直报》等报纸。“《大公报》于1902年在天津创刊,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纸之一。”工作人员说,“《直报》影响力也很大,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最初就是在《直报》上连载的。”
  “李鸿章的‘津海新关’匾、《二十一条》原件都在天津博物馆,这些是近代天津百年沉浮的记录。”工作人员告诉笔者。
  藏家捐献 流散文物终归
  1981年, 书画鉴定家徐邦达来津赏宝。当他观摩完所有的画后, 提出再看一眼北宋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快看,这树上有字!”徐邦达眼神惊异,对着《雪景寒林图》说道。原来, 他发现了一个旁人从未注意到的“秘密”——树干上写着大米粒一般大小的四个字“臣范宽制”。
  在博物馆内,笔者看到了由3幅绢拼接而成的宏幅巨制《雪景寒林图》,画面上, 秦陇山川的磅礴气势和雪景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156年前,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抢走了这幅清宫旧藏, 后被外国士兵拿到街上出售,幸被清工部右侍郎张翼重金买下收藏。1981年,张翼之子张叔诚将该画捐献出来。工作人员表示,这是范宽仅有的两件存世真品之一。
  目前,天津博物馆藏有中国历代艺术品和近现代历史文献近20万件,另有图书资料20万册。陈卓介绍,天津博物馆文物收藏具有两大特征:一是传世文物多;二是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文物、文献资料多。 这些珍品能够入藏天津博物馆,离不开像张叔诚这样的爱国收藏家的贡献。
  徐世章捐赠的汉代玻璃谷纹璧、周叔弢捐赠的敦煌遗书、王襄捐赠的殷墟甲骨……收藏家们的无私捐赠,不仅丰富了馆藏,更让我们能够透过这些文物,去探索中华文明和天津文化的灿烂辉煌。
  “我们博物馆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成为参观者了解天津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陈卓告诉我们,“利用好文物,保护好文物,加强对外宣传,这才是对子孙后代负责。”
  天津博物馆如同一本“历史书”,无声地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文化。

                                      2016-09-18
                                    (新闻来源:人民日报)